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能把哲学深入浅出的写成书,传播给大众的人,我认为是很牛掰的人。所以两本入门级的一定要看,一本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本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苏菲的世界》。
如果把东西方哲学进行简单的对比,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比生于公元前470年的苏格拉底找了81年,而孟子则比柏拉图晚了56年,亚里士多德则与庄子应该是同时期。东方的哲学起源比西方早,东方为农耕哲学,西方为海洋哲学,两者差异甚大。东方哲学加以教育家形式出现,讲究含蓄,需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更好的参悟,西方哲学家以演说家的形式出现,讲究对质,必须有质疑的胆量,和探索家的精神,往往年轻孤傲。所以至今东方的成功人士大多拥有足够的沉淀,西方的成功人士大多年轻,敢于打破常规思维。
农耕哲学重农,海洋哲学中重的是商,东方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探寻身体与灵魂,感官为身体,自然为灵魂,强调心的交流。不过不管是儒家还是柏拉图派,最后都强调人要有节制与平衡,最后通向中庸的概念,连亚里士多德也提出,黄金中庸的理念。哲学的意义在于更多探讨人的本质,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我认为哲学的人更多的是探寻获取幸福的办法。不管何种形式的哲学观,都能指导人获取幸福感,而追寻生命的真相。
西方哲学探讨了更多形而上的东西,属于超道德价值。和东方哲学探讨的更多是入世的行为准则,属于道德价值,但不可小看的事,东方的哲学的道德价值,往往与超道德价值形成一体,形而上的内容是包含在日常的行为规范里面的。所以国外的哲学学者研究中国,最推崇的反而是老子,因为他们觉得老子的道德经是真正意义上东方探索行而上的,而儒家及其他家探讨形而上的东西相对较少,梁漱溟这样的大师也是这样认为。而我个人认为,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对形而上的探讨并未脱离入世的行为准则,只是增加了更多形而上的思考,而这些形而上的思考,在除道家的其他诸家其实就有体现。天人合一的概念始终是东方哲学的灵魂。而西方的哲学观包含更多的贸易与侵略,但有更多的宗教价值,所以更多的西方哲学家愿意讨论形而上的东西,为思考而思考。西方的分类科学与东方的综合科学,也可以见证两者的差异。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认为影响东方大国中国而且一直得以延续的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民族的生命力就是文化东方的哲学观,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太浮躁,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化,而我看到的是从先秦到现在任何一个朝代,无论对文化的剿灭,文化的洗涤,或者是人的喜好的专一,都不曾动摇我们的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结合,现在重拾传统文化,包括对其的理解,研究,甚至爱好,我们的哲学观是骨子里的。
人必须先说许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结尾,我也把它作为我的结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