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幼年最早的一个映像,是在陕北老家。
古朴的土窑,形状圆拱拱的,窗户是塑料纸粘起来的。
院落门前是一排不知年龄的红枣树,左前方有几十米高的梯田,往前走去是石碣,已经被人的鞋底磨的锃亮,接着一路往下是舅舅家的菜园。
菜园里有鸽子蛋大小的西红柿,向阳的葵花籽,短小篱笆上挂着绿油油的辣椒,幼年的我,从窑洞里出来,穿过那片枣林,跑下石碣,直奔菜园去了。
还有两个画面,也是在老家。
夏天傍晚,我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乘凉,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突然一个东西落在鼻子上,惊醒后发现是一颗红枣。
有风吹过,树叶正时瑟瑟作响,唱起了歌,红枣一会儿掉下来一颗,像是在翩跹起舞。
还有一天晚上,已经是深夜了,突然内急,想上厕所,那时二姐经常给我讲恐怖故事,我是万万不敢一个人去的。
害怕那“鬼”将自己吃了嘛。
看了四周,大家都已经熟睡,实在没办法,穿上衣服拿上手电筒,呲溜一下冲到院子里。
夜黑风高,月亮很朦胧的躲在云层里,我颤颤津津的蹲下,茅房里只有自己的心跳声。
咚,咚,咚,咚。
耳边传来一阵声音,有些像狗吠,又不是狗叫声那样的洪亮,想起前段时间有人说附近山上有狼。
瞬间心下反而安定下来,狼我是不怕的,还可以保护我哪,上完厕所,自己反倒悠哉悠哉的漫步回去了。
问起母亲,那时候的自己大概多少岁。
她语焉不详的说“大概,嗯,三四岁?”
“反正那会儿,我记着你刚会走”
我目瞪口呆的看着她,感情我三岁才会走,这发育是不是有些晚?
我问她“老家那么远,我回过几次啊?”
我妈说“就两次,第一次回去的时候,你才一丁点大,还在吃奶呢”
“我和你爸抱着你,先做长途汽车,又转了火车才到的,可没少折腾”
我听后有些惊讶“那么小就把我抱回去,路上怎么办,也不怕我生病发烧什么的”
我妈白我一眼“以前和现在能一样吗,那时候你们都很少生病的,再说,以前的孩子也没现在的金贵”
我看了看正在我臂弯睡觉的娃,皱着眉叹了口气。
02
那天我们没吃上饺子,等回过神来才知道冬至已经过去了。
中午吃了妈妈炒的土豆鸡块,在饭桌上爸爸突然笑着对我妈说起“以前的日子,我们都是算出来的,也没漏过一天的节日,哪里像现在这样,每天都看日历,也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天呢”
我听闻好奇的问他“不看日历,怎么能算出来节日?”
“以前啊,每家的墙上都挂着的是年画,有的年画上会把重要的节日标识出来”
“比如今天大雪了,我们只要记得再过十四天,就到了冬至,就是这样算的”
“冬至,要吃饺子,可那时的肉多贵啊,每家几乎都是节上才能吃到。”
“你奶奶就包了半斤猪肉,我们兄弟七人每人只能吃一点,那时候别提有多香了”
我听着听着,咽了一下口水,默默放下筷子,对着手中的饭却没有食欲了。
我爸还在继续说着“此一时,彼一时,真是不能拿过去的事情比啊”
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的一天,是炎热盛夏,我和伙伴们一人拿着一个冰棒,冰凉香甜,没一会儿就吃完了。
外爷有一次赶集回来,买了很多小糖果,五彩缤纷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我们簇拥上去,一人抓了一大把,像是过年一样。
那是一九九年,冰棒还是五分钱一个,糖果一角钱能买十几个。
03
小宝一周岁生日时,妈妈谈起老家过周岁的习俗。
“那时候小孩满一周岁,大人就有口福咯喽”
“吃蛋糕吗”
“那时候哪里有蛋糕,再说也不兴那个,我老家人做的炸年糕,枣糕和杂烩汤”
“大人们一口炸糕枣糕吃着,一口杂烩汤吃喝着,别提多香了”
我听着听着,想到那时的人们穿着家常衣杉,女人们在厨房忙活,男人则聚在家里,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
等厨房的炸糕呈出金黄色了,牛肉烩汤香味儿也溢出来了,男人们不谈话了,闻着阵阵香味儿就往正厅里来了。
桌上的盛宴已经摆好了呀,大人小孩凑在一起,筷子勺子争相竞走,好不热闹的正午。
吃完饭也是有节目的,抓周在我的家乡很是盛行。
抓周,又称拭儿、试晬、拈周、试周。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
我妈想起过去的事情,脸上早已经浮上笑意了。
“小儿抓周,大人用木制的方形盘子,大约四五寸吧,盘子上呈着笔,墨,书,算盘,纸钱,还有一些就是日用的,很有代表性的物品”
我听后匪夷所思的问道“用木制的盘子?没有瓷盘吗”
我妈听后摇了摇头“只有平常吃饭的碗是瓷的,盛菜都是用木盘子”
“亲戚们里里外外围了一圈,就看那小娃抓啥”
我接着问“那下午你们吃什么”
“吃饸烙面呀”
我一时没听清“你刚说什么面”
“饸烙面,这是老家话,就是你常吃的长面,长面就是长寿安康的意思,不止孩子过周岁生日,大人们生日也吃这个”
“那你小时候过生日吃饸烙面吗”
我妈微微出了一会儿神“不,我们那时候家里都有五六个姐妹,白面是稀有的,只有过年才能吃上”
我听后很讶意“那你们平时吃什么”
“粗粮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什么高粱,玉米,谷子,吃菜的话最多的是红薯,土豆,白菜”
“就这几样,那多单调啊”
“已经算是很好的了,还有几年连红薯都吃不上,只有国家给供应的红薯干,那时候,人民公社是个肥差”
“那时候的人都很朴实,心也很齐整,没有私心。更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可能大家都在为当时的吃食奔波,也没有那个心思”
“我那时上初中,你外婆啊,中午煮了一锅小米,给我舀了稠稠的一碗粥,菜就是各种土豆做的菜,蒸土豆,煮土豆,洋芋丸子”
我听着默默出神,轻轻问“那时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
“大概六七十年代吧,我十来岁的年纪”
(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了,后来的爸妈也没想到,他们因为爸爸表姐来到陌生的外地,再也没回过家乡。这是一篇讲述过去故事的文章,是为对过去的念想。)
-END-
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