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作者: 妞妞也疯狂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22:30 被阅读284次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淝水之战》课文特别长,稍作思考后,由学生自学,我提出来了三个问题由学生作答。

      第一个问题:

      前秦的皇帝苻坚想打仗,皇帝的智囊团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有大臣支持,有大臣反对,谁支持,谁反对呢,请找出支持和反对的代表。

      学生迅速找出支持者:慕容垂、姚苌、良家子。反对者:阳平公符融。

      我继续问:两个派别中谁的意见是具有政治远见的,他做出这一政治远见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答。

      学生稍作思考回答:阳平公符融。依据:公元357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等各少数民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慕容垂、姚苌等人。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判,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而那些良家子又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

      发力点找到,我开始发力:前秦的皇帝符融听谁的了,没听谁的,从这个问题上看,他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思考后回答:他听慕容垂、姚苌、良家子等人的话,没有听阳平公符融的话,他只听让他高兴、让他耳顺的意见。不听跟他不同的意见,所以苻坚就失败了。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我总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智者,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不仅要听下顺耳的意见,还要能听下那些不顺耳的意见。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国之君的皇帝,一个部门的领导者犹要如此。学生们若有所思。

    第二个问题:

    前秦117万人,东晋8.5万人,敌我力量悬殊,你是东晋人,你会怎么办?跑!投降!他们第一反应告诉我了答案,不过说完,他们自己就笑了,我也笑了。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你们的答案告诉我,你们的智商只能做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哦。而且如果你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那你们可以跑。不过你是东晋的将领呢,是东晋的皇帝呢,你们也要跑吗?他们严肃了起来,不再说话。

      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开始打圆场:好在我们既不是东晋人,也不是东晋的将领,更不是东晋的皇帝。如若时空穿梭,让我们来到东晋,我们成了东晋的子民,我们可得慎重地思考哦。一个做大事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他所选择的绝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对,然后试着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案。我笑着说,他们点点头,同意我的看法。

        继续引导他们进入我预设的情境,继续我的话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看似胜负已定,但是上天却喜欢给我们开起玩笑,来挑逗我们对常理的判断。出人意料地东晋却打了胜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我们仔细思考后会发现,东晋胜利,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这里的偶然在于, 有这么个人,胡序,他被偶然派来做东晋的说客,却殷勤为晋军做了战前指导,给前路渺茫的东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战争中他的趁乱一呼,逃啊,秦兵败了(秦兵败矣!),前秦溃不成军,主将阳平公融在乱中因战马倒地,为晋兵所杀,这个偶然人,这件偶然的事,导演了前秦的功亏一夸,东晋的戏剧性胜利。

      这里面的必然,在于有这么一个人,他力挡千军,在万众都陷入震惊恐慌之际,他,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他的冷静沉着给东晋打了一剂强心剂,上到那个时代东晋的皇帝,下到东晋的子民,都从震惊恐慌中,安静了下来,开始沉着备战,这个人就是谢安。

      先说这个偶然的因素:东晋为什么要听他的建议?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他来自敌营,他对敌况了如指掌。他的建议是正确的。

        我联系上一节刚讲的《鸿门宴》中的例子表示对学生的赞同:刘邦智收项伯,在项王那里安插自己的眼睛,能够知己知彼,时刻洞知项羽一举一动,最终反败为胜成为天下王,而项羽,却因为自己的眼线曹无伤被杀掉,自己变成了”盲人”,进而失去了对刘邦集团的洞察,以至于由盛转衰,最终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下场,可悲可泣!然后我引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话作结: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一个成功者,要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对手,这样才能常立于不败之地。

        再说这个必然因素,这个引领东晋大局的领军人物谢安。大军压境,“都下震恐”,他却能镇静自若,呼朋唤友,下棋赌博,登高游玩,他用他的潇洒自如,安定了晋军的惶恐不安,但仅有他的冷静沉着能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学生回答:不能。

      我接着说:是啊,一个战争的胜利,是要靠战前周密的准备的。只靠谢安这颗定海神针,只等待朱序的战前指导和混乱中的振臂一呼,是打不了胜仗的。我顿了一下,接着造势: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就是要在机会来临之前,做好准备。然后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机会的来临,以便随时爆发,创造从量变到质变的蝶变,成就人生美丽的辉煌。否则,即使机会来到我们身边,也会因为我们的准备不足,与我们擦身而过,让我们只能对其望洋兴叹。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学好每门课程,积蓄力量,三年磨一剑,以待在高考中实现爆发,成就自己华丽的变身。学生拍手。

      第三个问题:

      我说,一个淝水之战的有个小人物,张玄,很值得玩味。咱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个人物:张玄平时下棋都是棋高一筹的(安棋常劣于玄) ,但是战前的那场围棋赛中,他却与谢安成为“敌手”仅能打个平手,“不能胜”,这是什么原因呢?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学生回答:恐惧,害怕!(玄惧!)

      我接着引导:这种恐惧来自哪里?

      学生回答:对战争不可预知恐惧。

      预期目的达到,我得出结论,顺理成章:是呀,你说下棋咱就考虑下棋的事情,打仗就考虑打仗的事情,做每一件事都要全身心投入,一心不能二用,用打仗的心去做下棋的事,心不在焉,怎么能发挥自己最佳水平呢!对于我们学习而言,更是如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你们想着外面美丽的雪景,想着打雪仗的事情,我们还能学好吗(今天大雪过境,2018年第一场大雪不约而至,同学们兴奋极了。)?我的话刚说完,坐在窗户旁的同学拉上了窗帘,我还看到,坐在前排的一个学生,扔掉了他上课前辛苦攒成的雪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愿我们能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借以在前行中总结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小河沟里翻大船,以便能走得更快更远!我把这句话当做本节课结束语,潇洒地走出教室。

                                      2018年1月4日  大雪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相关文章

  • 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淝水之战》课文特别长,稍作思考后,由学生自学,我提出来了三个问题由学生作...

  • 淝水之战

    公元4世纪中叶,氐人占据了关中,建立了前秦。后来,苻坚做了前秦的皇帝,他任用王猛,打击豪强,休息民力,国...

  • 淝水之战

    四世纪以后,氐族人建立的前情逐渐强大起来,前秦皇帝符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时间想要吞并...

  • 淝水之战

    前秦的皇帝苻坚想统一天下,于是他就派兵去攻打东晋,东晋的大将问他们,是你们过河我们最后还是我们过河你们退后,符坚...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全国总兵力:前秦全国总兵力100万左右,东晋当时全国总兵力20万左右。淝水之战双方为战争而动员起来的...

  •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

  • 淝水之战

    今天上大语文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于东晋和五胡16国的时候...

  • 淝水之战

    以少胜多著称于世的淝水之战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在攻占东晋梁、益(约今陕西南部及四川)二...

  • 淝水之战

    (太元八年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

  • 淝水之战

    苻坚攻打东晋的时候,祖逖把用木头制成的假人放在了树林里面,把苻坚吓的浑身冒汗,一些人是祖逖从军队里挑出来放到苻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传统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淝水之战》我这样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id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