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租车上,收音机里传来苏菲·珊曼妮的《going home》,回家!当然,我还不打算回家,我还要先去其他地方。王菲有首歌叫《乘客》,就是对这首《going home》的翻唱。知道王菲的人很多,知道王菲学苏菲的人很少。她最先学的是苏菲·珊曼妮,后来学卡百利。
出租车行驶在雨中。小雨哗啦啦,车内鼓声不紧不慢,萨克斯稀释惆怅,贝斯悄然进入雨夜,吉他迎着路灯的亮光翩翩起舞,钢琴点击在长长的思绪上。还有,苏菲的嗓音拖着慵懒,带着暖意,空灵干净地一尘不染,清澈轻柔如同梦呓。太让人过耳不忘。
在终将死亡的命运前,人总得还要诗意地栖息。感谢在命运途中,遇见苏菲·珊曼妮的歌。
听着这个来自瑞典的女人的歌声,拥抱黑夜直到黎明。
她能把歌唱进人心。
我慵懒着你的声音,你竟温暖着我的心。
收音机里说,苏菲将来杭州开演唱会。
几个月后,我拿到苏菲·珊曼妮的演唱会门票,当时大病初愈,之前痛的死去活来,一度怀疑自己得了绝症。
走出医院,手里握着门票,心想,如果生活中还有让人一往情深而痴迷的东西,你的歌永远是这种能称之为痴迷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听你的歌,永远不会失望。
苏菲的演唱会在杭州大剧院举办。门口大幅海报里的照片,是那张经典,戴着英伦高礼帽,头发被风吹散了,笑得阳光灿烂。有歌迷这么形容她的笑容,像柠檬水。
不仅王菲曾经模仿过苏菲,最近很火的赵雷也或多或少学过苏菲,他说过苏菲·珊曼妮是他的女神。
苏菲选择歌唱,缘由是心里难过,她认为音乐能让她内心的创伤痊愈地快一些,14岁的时候,她写了平生第一手歌,是纪念亡父的。后来,一首接着一首创作,一首接着一首歌唱。抱着吉他一唱就是三十年。
我选择苏菲·珊曼妮,缘由也是心里难过。我认为她的音乐能让我内心的创伤痊愈地快一些。24岁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听她的歌,是关于回家的。后来,一首接着一首听下去,一首接着一首欣赏着揣摩着玩味着。
这也就可以理解,她的歌,为什么总是听不出欢乐的意味。
她自己都说过:“当我太快乐的时候,我反而不写歌。我需要等待那种情绪,那种情绪总是会回来。”
不强调欢乐,剩下的我们称之为空灵,王菲的空灵感是冰冷的,而她的空灵感是温柔的,会抚摸生活里的心酸。
“每首歌都代表一个不同的故事”她曾经这么说。
《going home》关于回家,《I Can't Change》关于改变,《Breeze》关于微风,《Yes I Am》关于行动,《Goodbye》关于再见。
我无法猜测这些歌的背后都隐藏了怎样的故事,也许美好,也许不美好,殊途同归,都化成了温暖人心的治愈。
如果用治愈这个词来形容一首歌,绝对是对这首歌的最高肯定和赞美。
当我坐在杭州剧院的时候,心里有点诧异,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尼姑,戴着佛珠,一袭褐色僧衣。仔细想想也能想个所以然来。苏菲·珊曼妮民谣的恬静和禅的清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的呢喃和释子的呗是相通的。
佛教徒喜欢她的音乐一点也不奇怪。
干冰雾气升起,她很轻巧地出场,她说话的声音真的很轻。那晚,她戴着牛仔帽,穿着黑色西装和红色裙子,脖子上系着黑丝带。脸上画着装,眼圈是淡淡的黑色。
我发现,她老了很多。虽然没有在她年轻的时候碰到她,现在碰到,也是一种缘。
那晚,她唱了很多歌,每首结束,全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不断有观众在呐喊“Sophie,I love you”,偶尔,她用中文回复“我也爱你”。全场响起欢呼和笑声。
一曲《going home》结束,全场观众在喊“苏菲,苏菲”。坐在我旁边的尼姑说了一句怎么没人喊“安可”呢。没过多久,果然有人喊起“安可”。紧接着,一片呐喊,“安可,安可”如潮水般来袭。她的昵称叫安可。
说实话,苏菲在舞台上的精力不是很充沛,和年龄大了有关系。唱到后来,我能听出她的疲惫。她的歌现场效果也不是很好,是属于那种类型的歌,录音棚录制效果非常好。这和她的歌的特色有关系。前奏长,而且唱词惜字如金,那么,现场感就有点非常碎片化了。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我来说,每一首歌都舍不得听完。
有评论认为“她的歌听多了就觉得寡淡——每一首都是简单的旋律,没有太多的记忆点或者标志句。乐器也是吉他最为得心应手。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听久了,会显得厌烦。”
对我来说,听到她的歌,就是合适的时机。
寡淡如她,温暖也如她。听久了,不是厌烦,而是平静,平静是力量。
和苏菲·珊曼妮的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