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前世今生简书电影娱乐圈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作者: 射手座恶魔 | 来源:发表于2018-04-13 23:32 被阅读243次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起跑线》看完了,我已经不想再发问“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了?”广大群众问了多年了,可是有毛用啊?

    《起跑线》借着喜剧的外表,阐述了悲剧的内核。那就是,在印度社会中,留给穷人本就不多的机会正在被挤占。而中产阶级处在夹心层,处处被收割,底层的政策倾斜他们享受不了,又没有上流阶层水到渠成的优先特权。

    所以他们看上去焦虑又脆弱。

    拼命想向上流动,却不被上流社会接纳和认可,他们为了保证阶层不被跌落,努力向上走,所做的全部努力到头来竟然都是无用功。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快被逼疯的压迫感。

    而底层呢,绝望之下只能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了。

    影片中对于教育资源的争夺是一场无情且残酷的博弈,入学查三代,语言划分阶级。

    无论是穷人,还是中产,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做为父亲的拉吉和希亚姆都可以做出任何冒险和牺牲。穷人爸爸可以不顾生命去碰瓷,中产爸爸一会儿装上流,一会儿搬进贫民区,可劲儿的折腾。

    一个让好人做坏事的时代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影片中有笑点、有泪点,有热闹,有冷静,有反思。也让我们看到,学区房、摇号、彻夜排队、阶层固化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特殊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所以,这部电影也处处扎心。

    窘迫而不得不四处钻营的中年,真是让人无限感慨啊。

    被批评为油腻的中年真的不是我们本意,而是被生活逼的。

    对于结尾,有人认为太过理想,是鸡汤,有人认为是升华。我觉得,无论结尾是否真实都不重要了,如何解决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电影不需要去解决问题,只要敢于揭示问题就好。

    如果不给电影一个美好的结局,如果不给苦涩的现实包上一层糖衣,整部影片怕是会被压抑到绝望吧。


    到底是谁把教育变成了精心包装的商业?是谁在一直给普通民众贩卖着焦虑?

    影片的开始,妈妈米塔择校的依据——一本杂志的名校排名,米塔当时就象着了魔一样,念经般的和丈夫念唠:上不了一个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别人说英语,她就会惶恐,然后就会沮丧,无法融入到社会里,然后她要吸毒怎么办?!

    丈夫拉吉:怎么你所有的故事结局都是皮雅开始吸毒呀?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这种女儿上不了名校就会学坏,就会堕落坠入底层,然后就会吸毒的神逻辑是谁带给米塔的呢?

    当然是那个排名,以及整个教育产业链的不正常渲染。

    不愧是商人,拉吉当时就质疑这个排名是否可信。

    而深爱妻子的拉吉即使不太明白,也不理解,还是按着妻子的想法去照做。

    而当他看到周围人更疯狂的作法时,拉吉也被带入到了这种焦虑的情绪中。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好比被虚荣和攀比心冲昏了头脑而买回了一堆华而不实的商品,更多的家长在非理性状态 下,在培训机构的饥饿营销中做了被收割的韭菜。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我们能好到哪里去,只要看某思促销季,朋友圈中到处转发要求点赞的广告就知道了。别人家孩子上一对一,你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富人家有自己的育儿团队,普通人只好咬牙,凭全家之力,将资源全倾注在孩子身上。

    没有天赋和家庭背景的孩子只能和彼此比拼谁更勤奋地上了更多培训班,学龄前教育彻底沦为了集体非理性。

    原本曾经抱着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的家长,眼看别家孩子几种外语自如切换,钢琴、舞蹈、马术、国际象棋随手拈来时,恐怕早已是坐不住 了。

    我耽误了孩子怎么办?孩子的童年就这么多,时间一去就不复返了,影响到孩子未来怎么办?

    别人家孩子在大步奔跑,我家的却连跑道都还没找着。

    一瞬间,焦虑得饭都吃不下吧。

    就象《起跑线》中:上层社会入学不费吹灰之力,底层人民只能任凭抽签规则摆布,中产阶级绞尽脑汁,拉吉夫妇反复折腾,出尽了洋相,受尽了内心的煎熬。

    为了择校,中产阶级付出高昂的金钱成本,以交换希望和心安。

    而底层,只有无尽的绝望和世代的贫穷。

    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那位校长,曾经也只是名校仆人家的女儿,在她靠自己的努力进入名校之后,才发现那个阶层都在排斥她,她只有替别人写作业,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可。于是她默认了规则并努力的适应了规则。

    所以,她才对拉吉说出:别做感动自己而毫无用处的事。

    这正是很多人眼中的社会真相。

    可是,衡量一种文化的自信程度,恰恰是在多大程度上,这个国家的精英能够关注社会大众,愿意回报社会。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我们听到大。

    现在来看这句话,这更象是资本硬灌给家长的毒鸡汤。

    它恰恰引爆了我们的痛点,没人敢拿孩子的未来赌。只好认为最贵的应该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就应该是最适合孩子的。就算不成功,没关系,我尽力了,我给了孩子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我没有对不住孩子。

    做为一名家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我也焦虑过,而且这种焦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

    但是我知道,我焦虑的原因是因为过去的几十年中,我没有建立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想坐标,所以看到那些所谓的宣传和报道时,我会摇摆不定,会冲动、会自责、会犹豫,会焦虑不安,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我也明白,正是因为我不懂教育学,不懂得成熟的教育思想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是适合孩子的,所以我会盲从和不安。

    我也更明白,正是由于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我看不透未来社会的潮水方向,所以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这是个拥有海量信息的时代,最难得的就是拥有“定力”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饥饿营销也只是利用了人性中原始的对于匮乏的恐惧,越是稀缺的,越是想尽办法拥有。

    假如我们多一些质疑,就不会狂热的去追随。

    拥有了定力,明确了目标,才不会被外界左右而忘了自己本要走的路。

    我只想要一个身心健康,能够自立的孩子。

    仅此而已。

    我只需要做更好的自己。

    做为父母,我会尽可能给他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让他在18岁之前不断尝试,直至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和未来想要尝试的方向。

    而不是同我们一样,只是高考前那一两个月,被父母草草的,突击任务般的决定了未来的专业。

    前方无论有什么,都值得期待。

    毕竟时代的进步,是让每个人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度电影《起跑线》:绝望的底层,被收割的中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nh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