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听了薛兆丰讲的一节课,是关于沉默成本的,他分析,沉默成本不是成本,比如我们去电影院买了电影票看电影,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的三分之一或者更短的时间时,我们其实就可以判断这部电影是烂片或者好片了,但不管是什么质量的片子,我们已经买了电影票,这个沉没成本已经存在了,不管你看不看,买电影票的钱已经花出去了,再也收不回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这部影片是部烂片,你会继续把他看完,还是抽身离开呢?
很多人,很难做到已经知道这部电影就是烂片后第一时间做出决定,起身离开电影院。因为觉得自己已经付了钱,已经付出了,那么不管这部电影的质量怎么样,都要坚持把它看完。
这个沉默成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是随处可见的,就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前我好像也说过这个事情,但是,听了这堂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居然也是这么回事。
比如我们对于感情的态度,觉得在一段感情中自己付出了,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爱,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即使你看不到两个人的未来,即使两人之间已找不到当初的那份感情,但还是不会轻易的放弃。因为自己付出了,我们人总是习惯性的会产生自我可怜的情绪,觉得自己这么苦,这么累的为了对方付出那么多,一定得等到一个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怎么样。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用经济学的这个思维来思考,既然这段感情已经成为了鸡肋,那么就应该果断的放弃,因为你之前付出的感情,付出的种种,已经成为了沉默成本,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倾尽全力去做,已经收不回来,所以,最明智的就是果断的转身离开。
又比如我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所选择的工作,一样是适用这个理论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才找到了如今这份工作,所以怎么可以轻易方式。这边想表达的不是说要叫别人跳槽。而是想说,如果对于一份工作,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不应该去考虑之前的种种付出,而犹豫不决,而应该果断的做出选择。
之前和我朋友聊天,说到了我目前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我,我的性格,我的个性决定了我不适合这样一份平淡而稳定的工作。我也在探索自己的内心,然后给自己一个时间去了解这份工作,然后再进一步的做出选择。我没有一开始就觉得我应该立马走人,因为我觉得我之前那么努力的备考,我为了能得到这份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如果一开始就叫我放弃我做不到,因为会有不甘。但是也是事情到了自己头上的时候才更加看不清。毕竟,这份努力,它已经成为了沉默成本。但是,这份努力,在那段备考的时间里,正因为这份努力,它已经慢慢的影响了我,然后改变了我。所以,我想,我是应该给自己订个期限了。虽然现在仍然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