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0-06-23 01:40 被阅读0次

    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一章,老子张口就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魏晋王弼的注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则都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要知道,老子骑了个毛驴,本来是要飘然西去的,结果被函谷关的关尹(关防司令)喜截住,讨要“买路钱”,老子无奈,于是留下老子五千言。

    世上的高人都是述而不作的,老子除了这5000言,再没有其他文字留下。孔子也没有著作留下,论语是他的徒子徒孙们汇编的聊天记录,所谓的孔子作易经十翼,估计也是托名之作。

    希腊的大哲苏格拉底只拉着人聊天,他的思想是学生柏拉图记录下来的。佛陀也不写书,佛经总是说“如是我闻”,耶稣布道也不着文字,新约的文字都是后人写的。

    他们不是懒,而是词难达意,白字黑字,落笔就不能改了,后人容易误解,碰到死读书的,更麻烦。他们都是思想家、哲学家,划时代的人物,影响世界的人物。那些深邃的大道,文字常力所不逮。那个客观的存在和抽象以后的“名”并不能等同。

    语言不可靠,文字更不可靠。但语言又相对好一些,面对面可以交流,可以阐发,所以述而不作。文字是死的,语言是活的。

    文字是死的,麻烦的是它又是不断变化的。同一个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文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一本道德经,到了王弼手里,便改成骈文了,判断句变成对句了,“恒”变成“常”了。“名可名,非恒名也!”

    后世的流传的版本太多了,有名的就有帛书甲乙本、楚简本和汉简本,注本更是多如牛毛。有多少是符合老子本意的呢?老子已经预见到这一点,所以张口就告诫读书的人,不可拘泥于文字。所以老子是被尹喜逼的,尹喜软磨硬泡,老子勉为其难的留下五千言。

    这是一个层次,语言的贫乏和善变。所以不能完全依赖文字去理解那个道,道是需要体悟的,文字只是给了我们一些指引,一些线索,它不是道的本身。要用身心去感知世界,体会道。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人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通过语言,还需要调动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全面地感知。中国的禅宗大师们最懂得这个道理。

    第二层意思,道可道!真理可以被发现,老子不是不可知论者。所以老子是鼓励大家去探索,去发现的。名可名,那个客观的存在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语言文字不是完全不可信。而且道的传播和发扬光大,还得依靠语言和文字。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类有思想,没有语言文字就无法思想。

    第三层意思,道是逐步被发现的,一层一层的被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所以是可道,但非恒道。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物理学的发展,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玻尔,物理学不断被推进到未知的领域。

    第四层意思,道是发展变化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的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如此。人类表达的往往只是一个横切面,不可能穷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打个比方,一次宇宙大爆炸,又是一个新世界。

    本文是应一位简友提问所作的简要回答,谈的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二、三、四点都不展开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岁月拾遗https://www.jianshu.com/c/96a48f24ec1f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tc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