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游走在死神的边缘,他会想些什么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最早看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步步惊心》上四爷写下的一句话,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月无痕。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当一人轻描淡写地说出“想要”二字时,他已握住了开我心门的钥匙;当他扔掉伞陪我在雨中挨着、受者、痛着时,我已彻底向他打开了门;当他护住我,用自己的背朝向箭时,我已此生不可能再忘。之后是是非非,不过是越陷越深而已。
后来翻查典故,是唐代王维的诗,意思是走到流水的尽头,发现无路可行,就干脆坐下来,观赏天上的流云。表达一种闲情逸致,悠闲到极点、豁达的状态。我想《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的作者杨绛先生,当时就是这种状态吧。
01
2004年,杨绛先生生病入院,在病床上的时候,她就一直在思索一个题目,叫做“走到人生边上”。
2005年杨绛先生出院,当时杨绛先生已经有90多岁高龄,即使出院后,身体依然不太好,经常吃药,人也昏昏沉沉。
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她当时正在跟“又老又病又忙”做斗争,但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写下了这本4万字的《走到人生边上》。
因为刚刚大病过一场,所以杨绛先生对疾病有很深的感悟。杨绛先生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使人头脑保持清醒,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感悟更加精彩,也可以回馈这个社会。真正的学识是不需要卖弄的,是禁得住推敲的,并不是上几个电视节目说几句“金玉良言”、“心灵鸡汤”就该被崇拜的八十年代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城市,黄先生用了一个月时间画了一副以“凤凰涅槃”为寓意的国画作为礼物。结果在写“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的时候问题来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
《辞源》、《辞海》、《人民日报》资料室,遍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都请教过了,全都没有!黄先生只好挂电话给钱先生,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一九二一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 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马上解决了黄先生的问题。如此学问简直是行走的图书馆!
作为后人,我们故达不到钱老先生知识底蕴如此深厚,即使懂得了点皮毛,也无需卖弄,因为你学到的知识会融入到你的生命里,指导你的人生路。
02
作为一个过来人,她在自序里就讲到了病痛这个话题。
她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疾而终是天大的幸运,或者病的干脆利索,生病没多久就死去,也能称得算好福气。
活着的人尽管舍不得病人死,但病人死了终归是“解脱”了。
但解脱的究竟是什么呢?是病人的肉体还是灵魂?人死了之后,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还是说人的魂魄依然存在?
人的一生究竟有没有命理呢?先生坚信无论生与死,人的灵魂依然存在,只不过死后,灵魂离开躯体,而独自飘零,她在书中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美国有一位名叫威尔兹的医生,因患伤寒病昏迷之后,30分钟没有呼吸,4小时没有心跳。他的医生宣布他死亡的消息。但他又活了过来,讲出他死后的经历,他说:我将要离开肉体时,像一个附在烟斗嘴儿上的肥皂泡,上下左右飘动,最后从肉体脱开,飘浮在空中,慢慢扩充到人的样式,似乎是带点浅蓝色的半透明体。当我转身离开房间,和站在门口的人擦身而过,手臂互相碰撞,也不觉疼痛,对方也没有反应。我回头看自己的身体,笔直地躺在那里,被人们围着。有两个女人跪在左边哭泣,我发现那是我的妻子和妹妹,我向她们点头挥手,想安慰她们,告诉她们我灵魂未死,但她们看不见我。我被一个力量举起来,轻轻往前推进,又被放在一条空中的路上,后来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去路。一片乌云在我头顶上,有什么东西进到云块中,充满云朵,像智慧的灵体,轻轻搁在我头的两边,告诉我这是通往永生之路,那巨石就是边界,把两个世界两种生命分开,你一走过就无法回到肉身,但你在世上的工作还没有完,回到肉身去吧!我却很想过去,刚踏出左脚,一朵浓密的云飘向我,碰到我的脸时,我就不省人事了。没花多少力气,我睁开双眼,意识到自己回到了肉体中。我虽虚弱,却清清楚楚记得刚才发生的事。这不是什么灵异事件,是有事例来证明的。
不知道是否有人见过或听过蝴蝶从一条虫的死躯壳中飞出来的光景,谁能懂得,为何在虫的死躯壳中还存有生命呢?且比原来的形态更美,还能自由自在的飞翔,这种带有启示的自然现象,人们习以为常,就不去思考,人的灵魂不也是这样从死人身体里出来吗?为什么就难以相信呢?然而,这确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是每个人的切身问题,你能不认真考虑吗?
03
在书的最后,杨绛先生还谈到了“人生的价值”这个问题。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既是普通人一生迷茫和纠结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主题。
有人说,人活着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生其实只是上天的一个考验。
一个人死了之后,如果他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灵魂就会直接升天,得到安宁和平。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那么他将被下放到地狱,遭受永生不灭的酷刑。如果一个人不好也不坏,或者又好又坏,那么他的灵魂首先会得到该有的惩罚,然后当灵魂得到净化之后才能升天。那么这个考验公平吗?
从结果上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似乎很公平。
但是,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天开始,这个考验就是不公平的。
比如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家境富裕,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那么他长大变成一个好人,会比较容易。反之,有的人,生在清贫的家庭里,父母目不识丁,得不到良好的家教,生活艰辛,又处处受人歧视,如果这个人又刚好生性顽劣,那么他成为坏人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正是因为这个考验是不公平的,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怎么去活,就体现出了这个人的价值。
杨绛先生认为,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一个人修来的功德主要是在他的灵魂上。一个相信灵魂、相信精神的人,说明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人有了信仰,他的信仰会塑造他的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现的就是他人生的价值。
先生从身边故事引申到对人性、生命、生死的思考,阐幽明微,使我们在合上书后,仍是倍感意犹未尽。小辈不才,对先生书中思想大概是虽未能全然参透了。但能在此刻品味一次先生在鲐背之年写下的文字,也是一件值得窃喜的事情。日后再翻阅时,若能对书中思想再生一二新的见解,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