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实话,感觉不是很看得懂。
她的散文,感觉语言啰嗦而拗口,看得很费劲。有时候,一句话得品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中间若间隔开看的话,就忘了前面的意思了。
诗歌部分,纯粹一首也看不懂。看到第二句把第一句就忘了。
只有几篇小说,写平凡人事,还看的挺温馨。
不知道是作家的文风,还是当时时代的语言风格。总之,看的感觉不是很流畅,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不过,还是可以作为消遣书,和睡前枕边书,看的很放松。
更大的可能,还是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低,欣赏不了名家作品。需要继续提升阅读水平。
最近看了好几本书,都是似懂非懂不大懂,像《西藏生死书》、《汉书》、《鲁迅小说集》。
《西藏生死书》中描写了亡灵死后,投胎转世前的经历,其中,颇多恐怖的地狱情景。
但在这描述之后,紧接着又说,这些情景都是亡灵根据自己生前的业力想象出来的,幻化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吧,它还是教育人们,生前要行善积德。
《汉书》,历时一年多,每天早上一个小时,慢慢读完了。
这次读的版本是没有译文的,只有原文和注释,大部分能看懂,个别的看不懂,也不求甚解,就放过去了。
读完,没什么太深的感觉。因为,历史是一种事实和真实,它真实地发生了,你只能看着它。
唏嘘感慨好像也没多大作用,历史上很多类似的事件,如对富贵,荣华,权力的追求,一如既往。智慧的,愚蠢的,都继续在上演。
历史其实就是人性。
《鲁迅小说集》,文笔简练,对写作很有帮助。
重读很多作品,很有感触。像《阿q正传》,《祥林嫂》,《故乡》,《社戏》,《狂人日记》,《药》等。
《孤独者》中,文章主人公“我”,去看魏连殳的时候,提的是我家乡的特产——闻喜煮饼,看了很有亲切感。
对于名人也知道、或者喜欢我们的家乡特产,很惊奇。原来闻喜煮饼很早就是地方名产了。闻喜煮饼也是我很喜爱的食物。
读到魏连殳之死,引发了我对死亡的思考和紧迫意识。我觉得人在年轻、精力旺盛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早修行,看破死亡的真相。
否则,一旦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人已经没有精力去了悟死亡的真相。可能会带着此生的一些东西进入到未知的轮回中。
修行要趁早。
以上,算是我读这几本书的心得。
这些书,虽然似懂非懂,但还是从前言,一直到书的最后一个字,完整的读完了。好像有点强迫症,不完整读完,就无法罢休。
每天坐在桌前,坚持读书,即使不能全懂书的内容,也感觉出了读书的妙处。读书有静心的作用,可以让心安静下来。
佛家的咒语不是也是由一些毫无意义的字堆积起来的吗?所以,读不懂的书,我就当念咒语,确实有静心的效果。
另外,书到今生读已迟,今生这么泛泛的读,就算为来生打个基础吧。
读过的书,基本记不住,全忘了。大多是,翻到第2页,第1页就忘了。整本书读完,也不知读了些啥。
好像读完了也没什么用。读书有用固然好,但过于追求有用,就会陷入功利的执着。
读书也可以纯粹就是享受。闲着也是闲着,看看书打发时间,享受享受,也挺好。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等读书杂记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等读书杂记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等读书杂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