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后感心理
可信的精神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书评及笔记​

可信的精神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书评及笔记​

作者: 举个疯子 | 来源:发表于2015-07-22 19:25 被阅读935次

    本书介绍了一种用内心的冲突来解释神经症的理论。而内心的冲突则来源于人和他人的关系,并且最终影响到人格本身。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先定义了和他人关系的三种类型:屈从型、攻击型以及孤独型,描绘每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和典型后果。接着,作者描述了患者为了消除冲突所做出了几种尝试: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假和谐的辅助手段,分析了这几种尝试的根本原因,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尝试不能消解冲突反而会带来的更严重后果。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列出了未解决的冲突会带来的后果:恐惧、人格衰竭、绝望、虐待狂趋势。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建议了解决神经症冲突的方法。

    作为非专业的读者,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是作者的理论不同于玄而又玄的经典弗洛伊德理论,让人觉得比较可信。虽然作为一种精神分析理论,本书的理论中的理论仍然不可避免地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一样,具有的难以实证的缺陷,但本书行文的逻辑合理,给我带来直观的第一感觉是可信的。

    另一个让我觉得本书理论可信的原因是本书中描述的和他人关系的类型、患者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以及未解决冲突的结果符合我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我自身曾有过强烈的“亲近人”和“对抗人”类型的冲突,有过构建理想化意象的行为,也曾体会过恐惧、精力衰竭和绝望这些后果。本书中的描述和我的体会相符合,并且读后有一种“终于认识了自己”的茅塞顿开的感觉。

    虽然并没有严重到“神经症”的地步,我内心的冲突也曾经到过相当严重的程度,随着生活阅历增长和个人的努力现在的情况已经变得比较好,就像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的那样“生活本身仍然是一个有力的治疗者”。但是,进一步地了解自己、尽可能地消解冲突以及实现自我的成长仍是我长期的渴望。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的确让我觉得自己获得了进一步的成长。

    比较可惜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神经症冲突的解决”主要是对心理医生给出的建议,而不是针对患者本身,所以对于想要改变自身的人来说,最后一章可能并不是很有用。当然,解决心理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困难、复杂、耗费时力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可以一步步跟着做的解决方案,而作者显然没有把本书最后一章写成“鸡汤文”或是“干货文”的打算。

    以下是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神经症的冲突和解决的尝试

    第一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无法对内心冲突做出协调反应是神经症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基本的冲突

    冲突中三种类型。

    冲突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最终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人格

    第三章 亲近人(类型一,屈从型)

    盲目地要求亲近

    爱强调与别人趣味相投而无视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对安全感的渴求

    典型特色:觉得自己软弱无助,低估自己的品质,以他人的看法来要求自己

    严厉压制自己的所有攻击性冲动

    对爱情和性欲的追求

    第四章 对抗人(类型二,攻击型)

    感到人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搏斗场

    想要超群出众,事事成功

    想要利用别人

    对工作孜孜不倦,但不能从中得到乐趣。

    拒斥同情和友好以及屈从和讨好。

    希望自己享有名望

    第五章 回避人(类型三,孤独型)

    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

    需要:对自立自强的需要,限制自己对爱、成功等的需要,保守个人隐私,对优越感的需要

    压抑一切感情的总倾向,甚至否认感情的存在。

    强调理性的重要。

    对医生的分析大为不快,但他也有兴趣对自己做一番观察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创造自以为是的意象,或是他觉得能够或应该是的那种形象

    理想化的形象使得真实的自我变成了贬低的形象。

    与真正的理想不同,理想化意是静止的。它不是需要努力接近的目标,而是膜拜的对象。

    功能

    1.理想化意象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

    2.理想化意象抵消了屈辱感。

    3.理想化意象取代了真实的理想

    4.理想化的防御功能是去否认冲突的存在

    5.使对立物显得协调了。

    理想化意象 是一种解决基本冲突的尝试,把分裂的、矛盾的人格归集在一起

    自我理想化会导致对自我的疏远。

    理想化使人动摇于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

    第七章 外化作用

    逃离自我,把每一件事都看成发自外部,以外在冲突取代内心冲突

    外化作用部分属于投射行为,即所谓人个问题的对象化。

    自我鄙夷的外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藐视他人,也可以是感到被他人藐视

    对自我的恼怒的外化的三种形式:毫无节制地把怒意发泄到自身之外,认为自己的行为会招致敌意,身体不适。

    内心压力的外化:对他们施加压力。

    对自我强加的压迫的外化:对束缚极度敏感。

    外化作用的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

    第八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盲点作用:视而不见,将潜藏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

    分隔作用:把事物分割成相互无关的小单元 (比如对朋友的、对敌人的、对外人的......)

    合理化作用:通过推理证明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严格的自我控制:1.以某一种态度为主导,压抑其他态度 2.保持自我孤立

    自以为是:既消灭内心的疑虑,又消灭外在的影响

    捉摸不定:通过不停变化态度使问题变得模糊

    犬儒主义:通过否认道德价值的存在使患者无须弄清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的结果

    第九章 恐惧

    保护性结构是脆弱的,导致了:患者害怕平衡被打破、对精神失常的恐惧、对丧失理智的畏惧

    怕暴露,根源在于病人为了维护和发展保护性结构而采取了虚伪作法:觉得自己在进行欺瞒

    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出于对变得更糟的恐惧(即怕失去理想化意象)

    第十章 人格衰竭

    带着冲突生活造成了生命了的巨大浪费

    -不仅是冲突本身造成的,还是试图解决冲突的错误办法造成的。

    -相互矛盾的动机相互阻碍了对方

    -患者的保护性结构中的某些因素也消耗并分散了精力

    (精力被浪费的典型症状:遇事犹豫不决,办事无效率,普遍性怠惰)

    带着未解决的冲突生活不仅受害于精力分散,也受害于道德观念的分裂

    -相互矛盾的道德价值可见于基本冲突

    -自我中心论

    -无意识的假象:爱的假象,善的假象,兴趣和知识的假象,诚实公正的假象,痛苦的假象

    -无意识的自大感

    -立场不明不可靠、摇摆不定、对责任的态度令人困惑。

    第十一章 绝望

    绝望是冲突造成的最终产物,的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

    -患者被冲突抓住不放,试图解决冲突,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患者从事着毫无希望的追求——想成为更象的那种形象

    -患者在为人处世中,重心不是落在自身,而是落在外在因素上

    绝望带来了患者的“无动力”,在分析过程中,“无动力”应该和“阻力”一样被注意到。

    第十二章 虐待狂趋势

    失去了希望的患者变得有破坏性——虐待倾向:想“奴役”他人,玩弄对方的感情,自私地利用伙伴,想轻视侮辱他人

    虐待狂倾向的产生:

    -觉得自己受排斥,从而憎恨生活

    -用“酸葡萄”策略来缓解自身的忌妒

    -贬斥他人的态度反过来产生一种持续的失望和不满。

    -达不到自身的理想化道德标准

    -自我厌恶到不能正视自己的地步

    -把自己的理想化意象强加在受虐者身上

    虐待狂倾向对患者本人的反作用:越来越严重的自卑感,焦虑,倒错的虐待狂(inverted sadism)

    倒错的虐待狂可以被观察到的标志:患者总是在威胁、利用、挫败他人,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给人以受虐狂的印象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即使心理医生在分析过程的初期就看出病人处于分裂的状态并能帮助他认识到这种分裂,这种洞见也不能立见成效。

    医生必须检验病人的意图和意图的事果,才能卓有成效地对付病人的基本冲突。

    治疗工作分为两大部分:

    -详细检查患者为解决冲突所做的无意识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人格的影响

    -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

    谨慎对待病人的理想化意象,注意时机和条件

    根据患者特定的性格结构而决定运用不同的解释

    放在整个人格中来理解具体化的神经症态度或冲突。帮助病人意识到冲突

    -病人必须直接认识到冲突,而不是试图在过去的生活中追寻根源

    -病人必须意识到他是身不由己地被特定的倾向驱近着行动的,而不是他自己的意愿或利益

    -考察某种倾向的主观价值。使病人明白他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具有危害。

    分析法不解决内心冲突的唯一方法,生活本身仍然是一个有力的治疗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信的精神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书评及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np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