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业质量内涵
“……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批注】“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提倡“情境”,感觉设计学习活动,一定要设计学习情境。一般都是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情境,人物长廊,戏剧表演,栏目投稿等等。有时,设计的学习情境确实非常好,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且把学习目标转过为学习任务。但有时候也有些牵强,为了情境而情境。有时,情境只是附着在学习活动上的幌子,有它没有它其实一样。看了这里的文字,学习情境其实不仅仅是“生活情境”,还可以是“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传统的对文本进行阅读与鉴赏,不就是“文学体验”情境吗?看来,学习新课标,新的学习活动设计,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学阅读、鉴赏的课堂学习活动。
“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可见,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活动,虽然可以依然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但还要求“整合”学习活动。这也为学习课文设计学习活动提供了方向。如《溜索》,可以试着从“梳理”入手,分别梳理描写山谷、鹰、牛马、“我”、马帮汉子的语句,体会他们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关系,语言表达的特点,就可以探究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同样从梳理入手学习《孤独之旅》,梳理课文中描写苇荡、鸭子、暴风雨、杜小康的语句,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学习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还可以迁移运用,设计一个体育锻炼情景,尝试运用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作用。如果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能够本着“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对照自己设计的学习活动,就可以更好达到学业质量的要求了吧?
第一学段 (1~ 2年级)
“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 16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书写 800 个左右常用汉字。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批注】“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中的常用汉字”。课标注重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是不是提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呢?感觉老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可能不如家长,如果家长有这样的意识,可能对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更有帮助。
“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从去年看新课标,发现梳理确实是非常好的学习活动,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提出了梳理汉字、词语,感觉这时的梳理,需要老师的适当指导。在《发展心理学》(美·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著)中,说到儿童的认知发展,实验证明9岁以后的儿童可以把词语分类,更好地记忆。9岁之前的儿童还不会有意识地使用这样的策略。那么,如果让第一学段的学生分类梳理字词,是不是也不容易呢?老师需要提供怎样的支架呢?
从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实践看,能有意识分类整理语言材料,对学生理解、记忆能力都很有帮助。语文老师确实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第二学段 (3~ 4年级)
“……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批注】“能分类整理日常生活中学习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感觉应该注重积累梳理的过程,注重学习成果的日积月累,这样,展示阶段性成果,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更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批注】“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标对标点符号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知道其它地方学生情况怎样,自己关注标点符号,是近几年,发现书写中,学生根本不知道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即使对着书本抄写文章,也全然不顾课本上标点符号的标注,对标点符号简直毫无感觉。写作文就更不用提了,没有标点符号,只是点,甚至连点都没有,连标点符号的格都不空,整个段落就没有标点符号,一直写到底。其实如果会用标点符号,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可以理解文章逻辑层次,梳理脉络。比如《陋室铭》,前三个句子,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写陋室,所以是三个句子,三个句号。理解了标点符号,就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中间三个层次,分别从三个方面写陋室,第一、二方面各一个句子,第三个方面是两个句子。为什么前面每一个方面是一个句子,第三个方面却是这样标注标点符号(“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标注成了两个句子?为什么是两个句子,不是一个句子?仔细看这两个句子,可以发现,前一个句子实写,后一个句子虚写。这样来推究标点符号,多有意思!确实应该重视标点符号的学习。学生到了初中还不理解标点符号,是不是第二学段学习标点符号太难以理解了呢?
“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搜集信息的活动,自己一向比较粗犷,只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什么信息,然后就是检查,反馈,对做得好的学生表扬,展示他们的成果。从来没有想过搜集信息的过程。需不需要针对搜集信息的过程也进行反馈?让做得好的学生用流程图梳理自己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过程,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经验。
第四学段 (7~9 年级 )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
【批注】这样的表达要求,虽然在考试时可能不好体现,但个人认为它很重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达表现出来的是自己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很重要。在平时课堂学习中处处时时有这样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中,或者在平时回答问题时,即使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要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的高度,就不容易了。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更关系到思维能力。认识不清晰,就不可能表达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所以平时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在促进学生表达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中,其实是促进他的认识的清晰,思考问题的清晰。
“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批注】这里提出了阅读议论性文章的要求“能区分观点与材料”,“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三个要求逐层提高。从自己的实践看,以前的学生做到第一个要求很容易,但现在的学生竟然不容易,有不少学生不能够区别观点与材料。第二个要求有难度,之前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做到,现在很少学生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不如以前了?第三个要求,“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要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认识高度,总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达不到。自己在实践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看起来是教学过程中“缺斤少两”了哈,以后要注意改正。
如果从这里的要求来看我们这里的语文考试,涉及到议论性文章的考试,往往会考试论证思路,那是不是没有按照课程标准考试呢?
“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
【批注】“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这对学生是挺好的锻炼,也贴合语文学习的日常生活情境。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朗诵,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用文字、流程图等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自己总是不放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可以从七年级的名著阅读的分享会开始,由老师适当指导,然后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做。
“能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能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是,文字、图画、照片都不算困难,图表是难点。学生不会运用图表,也不大会看图表,这方面以后应当多些练习。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 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批注】从这段文字,大致可以理解我们这里语文中招记叙类文章考试题。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一般会以分步概括故事情节的方式考查。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大多以分析写法的形式考查。“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考察方式如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等。
这里提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朗读,概括,讲述等,前面还提到复述,改写,表演等,这都可以成为语文老师设计学习活动的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