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太关注政治的人。虽然偶尔会点开推送的热点新闻浏览一番。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不习惯评论政治。进而也不想过多的去关注政治。若是非要我说一番。那肯定是社会主义好。
昨天看了微信推送的习语近人。更像是一个古文阅读。一句句引经据典的话。在那个唱歌引用进而出自哪里。让我由衷的敬佩。我觉得古文是有生命的。进而熟悉这些并可以恰当引用的是有内涵有底蕴的。就像小时候听语文老师改过的作文那样。那时候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内涵这东西是最吸引人的。
那时候读的古文不多。最多也不过是唐诗三百首中那几首小时候人人都背过的古诗。虽然背的很熟却不明所以。然后就是知道几个也不会用的成语。我第一次印象深刻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让班上的一个小女生读她写的作文。用到了一个爱不释手的成语。那时候这对我来说其实就是高级词汇了。顿时觉得这姑娘好棒。也是那时候开始写日记。攒很久的零花钱然后去文具店精挑细选一个密码本。每天趴在床上小心翼翼的记录一天的琐碎的事情。写了多少都已经不记得了。那些当时如是珍宝的日记本也跟着这年的颠沛流离没了踪迹。现在都省下了笔纸。打开手机就是一篇日记。现在也不叫日记了。开始叫日志。后来叫随笔。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如何跟小孩子说学习的重要性。想到了我自己。从小我不是一个多么爱学习的孩子。但从来没有想过不去上学。到最后大学毕业的时候总觉得肚子里没有多少东西。然而并不能说认知没有提高。就好像从小吃饭喝牛奶一样。很久以后根本不会记得吃过什么喝过什么。但这些东西中的养分都变成了血和肉塑造成了现在的躯体。其实学习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学习读书。到最后其中的养分都变成了一个人的内涵。塑造成了现在的人格。
之所以想到这些。也不过就是觉得小时候那么厌烦学习。然而却不得不学习。到后来。发现学习的越多。知道的却越少。才发先要去学习的更多。学习就像画一个圈。当这个圈越来越多。周长越来越长。发现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庆幸自己现在有了这样的一种觉悟。就像读一本书。小时候会因为它的枯燥让自己没有读下去的动力。久而久之便选择了放弃。现在读书有时候也不太明了。却觉得读下去。读更多。读更久。也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高三的班主任对我们是放养式的。跟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内需。那时候我不是太明白内需的意义。还一度咨询学文的哥哥内需的解释。后来高中毕业才真正明白。人的内需不过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要去做什么样的努力。或许内需才是最大的动力。
那时候的数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所谓只有题做的够多才会真正的信手拈来。那时候也不是太明白。但觉得有道理于是坚持每天刷题。后来毕业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说。通往大学的路其实是用试题铺成的。这也许是量变引起质变最通俗的解释吧。
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太快。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然而快并不适合所有。有时候慢下来是沉淀是积累是积蓄力量是厚积薄发。慢下来让自己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而后发现内涵的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