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44年的准考证

作者: 香山红叶108 | 来源:发表于2021-06-23 17:46 被阅读0次

    整理旧物,有些证书始终舍不得扔掉,那是她人生经历的证明。毕业证,各种奖励证,随意浏览,每个时期的自己都跃然纸上。

    看到两张1977年的准考证,不禁思绪万千,因为这两张保留了44年的准考证,圆了她的大学梦,也改变了她的人生价值取向。

    她应该在1967年高中毕业,因为1966年暑假前开始停课闹革命,高中只上了两年。与全国各地的上山下乡知青一起,回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十年中,先当农民,然后进社办企业,也结婚生子,有了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5岁。

    这年10月份,丈夫突发高烧一个星期,公社医院治疗无效,转到县医院住院,她陪同。病房里有位病人在看新华日报,上面有显赫大标题,关于重新恢复高考,老三届学生可以报名参加。梦寐难求的好消息居然从天而降!

    当年户口属于城市还是农村,是最敏感的问题。民间有句俗语:“乡下姑娘不丑,可惜农村户口;城里姑娘不俊,人家城市供应。”她是农村户口,政策规定孩子的户口随母亲,连累了孩子,她将愧疚一辈子。

    丈夫出院后,她立即借了一套初、高中课本,开始复习。准备报考的是文科,因为在校时语文、作文成绩优异,离校十年知识的积累,也在文科方面,只需复习数学、几何,政治、历史、地理,看书记忆即可。高三的课本不看,语文不看,初中阶段的快速浏览,复习量主要是高一高二的数学、几何。

    由于全国报考人数太多,考生实际水平差距太大,高考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叫初考,考场在各公社进行(现在叫乡镇),初考入选人员参加第二次考试,须去县城。

    从借书开始复习到初考有一个月的时间,将小儿子托请老人照料,大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留在身边。那时候小学生都是自己上下学,无需家长接送的。白天上班,晚上看数学书兼做习题。她的工作是为农具、自行车修理收费开票,无顾客时可以复习三门副科。

    公社的街道只有东西一条,社办企业简单几个 ,各家工作人员大都认识。听说有两个孩子、三十出头的女人,居然要和青年学生一起去考大学,都当成笑话传播。去街上买菜,难免遇到熟人,有人直接笑话她:“听说你也要考大学?去陪斩吧?哈哈!”她只莞尔一笑,置之不理。

    她知道,作为女人,颜值不高,农村户口,不被人待见,但是自己腹有诗书,从不自卑。丈夫说“你如果考上大学,将是历史的误会。”她说“我会让历史误会一次给你看!”

    初考时间为11月28-29,江苏报名30多万,她所在公社初考报名200人,已婚大龄的考生只有她一个。最终录取三人参加统考,她在其中,没丢面子。

    考试属于自己的私事,没理由请假复习。碰巧她又怀孕了,不再要孩子,于是去医院做了人流,按规定可以休假15天。充分利用这15天,她去中学听了几天有关科目的辅导课。在与青年报考者接触、交流过程中,她感觉底气很足,信心倍增。

    12月23-24日在县城参加统考,78年初被南师分院中文系录取,成为高考改革后的首届大学生,在当地传为佳话。即便在全县,首届参考并被录取的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毕业后留在县城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尽心尽力,成绩斐然,后来以教务主任的身份被調进县级行政机关,直至退休。

    看着准考证上44年前的照片,她热泪盈眶。时光拉回到1977,那个特殊的年份。所在公社地处偏远,街上没有照相馆,需要走七八里路,过一条很宽的靠近入海口的大河,河那边是临县的一个镇,相对较繁华。

    去照相那天,渡口等过河的人很多,风大,船不能停靠平常地方,被风推着滑行很远。人们一起沿着河岸跑,先跑到的上船,船载人有限,后跑到的只好等下一船。她记得自己跑得气喘吁吁,好不容易登上了船,到镇上照了这张相片。

    前几年那里已经建成一座漂亮的大桥,她也旧地重游,去观光过一次。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年全国考生570万,录取27·3万,录取比例29:1,如今高考录取比例基本达到2:1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保存44年的准考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za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