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最后一天,有必要总结一下一个月来的写作情况,就像手边的那杯茶,如果漫不经心,就留不住那淡淡的苦涩和回甘。
总体来说,无论和很多爱好写作的朋友相比,还是和自己相比,这个月我写得都不算勤奋。一个月以来我只完成了八篇文章,共计28000字,无论是篇数,还是字数,应该都是最少的一个月。
好在这几篇文章的质量还算说得过去,只有一篇没上简书首页,而且文章的阅读数也有普遍提高,最多的一篇阅读数达4800,最多的一篇点赞数达180,这都是以前没有的成绩。
但是,让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已经写了七个月,对于写什么、如何写,竟然还像刚刚开始时那样,总是颇费思量。
也不是没有那种一泻千里的流畅,也不是没有那种不写就不能够抒怀的情况。但是,于我而言,写,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今天看到朋友分享的董桥的一段话,感觉很有道理,也可以借此安慰自己一下:
写作如练琴,非日日苦练数小时不足以言「基本功夫」;无基本功夫者,虽情感如水龙头一扭而泻,究无水桶盛水,徒然湿洒洒一地水渍耳。——《书窗即事》
我才写了几个月而已,还处于练基本功的阶段,写得不轻松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哪会儿写得刹不住了,倒要警惕水龙头下是不是没有盛水的桶。
只管“一只鸟接一只鸟”地写下去就好其实,即便没有写,脑子里并没有停止思考和“写”有关的东西。而且我也知道有输出必须有输入的道理,所以这个月我也抽空看了几本书。
文学类的有卡德勒·胡赛尼的《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迟子建的《空色林澡屋》,裘山山的《琴声何来》;生活类的有有川真由美的《极简生活:简而美的生活》;体育类的有金哲彦的《躯干跑步法》。未读完的有心理类的丹尼斯·韦特利的《发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这是一本大学教材,而我也在精读此书,目前已学习了四章,还有五章,计划国庆假期读完。
我发现,做什么事都要有兴趣才行,读书也是一样。有人说,成年人读书就要讲究“用”,李笑来也建议多读一些有“繁殖力”的书。
而我发现,对于想写作的人来说,几乎没有“无用”的书。
比如,之前读小说纯属消遣,现在则不一样,在阅读的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学习和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所以尽管去读就好了,不必自责读闲书浪费了时间。
这个月我写过一篇5千多字的文章,《你需要向国际文坛最大黑马学习如何写作》,就是在用一周时间读完卡德勒·胡赛尼的《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之后写的一篇收获体会。这篇文章后来被推荐到简书首页,读者的反响也不错,还留下了很多认真的评论。
我感觉一篇文章如果能得到认同和共鸣,并多少能帮助到别人,那比自己有收获还要高兴,那也是一篇文章更大的价值所在。
只管“一只鸟接一只鸟”地写下去就好这个月,身边有几个朋友已经开始写小说连载了,说实话心里真是羡慕的不行,因为,我感觉只有能写小说的人才是真正可以称为会写作的人。
我甚至也在幻想,如果让我也写小说的话我写些什么呢,怎么写呢?
当然,我现在还不具备写小说的能力,我甚至感觉给人物取名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还有待加强,自己还不太擅长讲故事。
不过,我已经开始试着在文章里插入一两个小故事。也许慢慢地,从短到长,由易到难,有一天我也可以试着写一篇小说。
昨天和朋友聊起来,她说等写到100万字,她就把自己的小说投给纯文学刊物。我说也不一定要等到那个时候,现在写完就可以投,有反馈才好改进。
是啊,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很多人总想等待时机成熟,一切就绪才开始做某事,可是,世上哪有什么万事俱备的时候呢?
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已经抛弃了这种冗长呆板的计划,而是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市场需求,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写作也是一样,我们可以从短文开始,从擅长的题材开始,然后再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优化和改进。这样,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可以写长文,然后又从写一篇长文到写一本书。
安·拉莫特在《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正为明天无法交作业发愁,作业是老师三个月前布置的写一篇有关鸟类的报告,可他还不知道怎样动笔。这时,他的作家父亲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是的,当你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就直接开写好了。只要写了,不管写得有多差,都还有机会把它改好。
把这个故事送给你,同时也送给我自己,送给写了七个月仍然有很多困惑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