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藏书中翻翻捡捡,看到1963年由任继愈担任主编的《中国哲学史》。
这本书是那个时代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重点教材,距今近60年了,比我年龄大得多。
只是,这本哲学史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阶级分析法。
是以,对书中的价值判断多有保留,对其事实判断却是十分敬佩。
闲暇之余,特对《孔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一章中的事实判断予以摘要抄录,并匹之以个人感悟,以期大家指正。
事实一: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大奴隶主,因宋国一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定居下来。其父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也做过鲁国的司冦。
感悟:
按照夫子个人经历看,之所以能使儒学高扬礼的学说,是否在他的认知里,有着个人出身、童年、阅历的拓展?
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对这个现象有着深刻的揭示:童年经历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重要来源。
我不敢断定,仁政的思想是否来源于夫子的这段经历,是以留此存照。
事实二:从来源看,“儒”这一批知识分子是从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
感悟:
儒从向贵族服务的群体中分化出来,自成一派,后来成为影响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千年的独立学说,到底是什么支撑起他们强大的生命力的?
这个问题不得而知,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有时候,分化不一定是走向孤立,说不定是重生。
事实三: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的名义的领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
感悟:
时代背景产生了思想。思想完全脱离政治格局和时代背景,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常说,思想是独立于政治的。
其实,“没有人不是政治的”,离开政治给予的社会秩序,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阶层、层级,思想就没有了立场。
没有无立场的思想,也没有无思想的立场。
事实四:与反对政权下移相联系,孔子反对违反周礼的僭越行为。……僭越,看来只是对周礼规定的仪节制度作了一些改动,但它意味着对奴隶制上层建筑的否定,所以孔子对此深恶痛绝。
感悟:
民智打开,则奴隶制度必然随着历史的前进被如数抛弃。
剥离掉政治本身的因素,礼仍是华夏民族最持久为稳定的伦理传承。
这是华夏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
几千年过去了,家庭伦理最终成了人间秩序的最后一道堡垒。
事实五:从孔子一生的活动来看,凡是当时发生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体现封建地主阶级要求的重大事件,他都从维护奴隶制度的立场坚决发对。
感悟:
事实证明:孔子一生发对过的,后世仍在坚持;孔子所坚持的,后世大多遗弃。
儒学内化于心,则可塑造稳定、坚毅、不变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或许这也是儒学给华夏民族心性中根植的不好的一些因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