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元旦一过,进入腊月,所有的超市都打出了条幅,所有的卖场都喧嚣起来,人们口中交谈的、手头开始准备的、连空气中氛围越来越浓厚的,统统围绕了一个主题:年。
这是个贯穿了古今的传统,也是所有国人绕不开的一个命题。只要年关临近,人们的所有活动似乎都为了过年而展开。也没人会去想问一问,如此忙碌的意义何在。仅仅是传统下的义务?还是为了那几天的喜气和热闹?似乎都有,又似乎都不全是。
按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过年不可更改的习俗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字:团聚,或者归来。
想想也是,每年的春节前后,大批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们像是受到了某种召唤,义无反顾地离开他们正在生活的城市,回到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无论他们怎样忙碌,也不管他们是否情愿。过年回家是个强大的魔咒,也是个很好的由头,让平日在外打拼的我们可以暂时脱离开工作或学习的步调,也让平日散落各地的亲人朋友借此机会聚在一起,聊天叙旧。总归要互相走动见面的,哪怕是什么都不做的简单陪伴,也很好。
小孩子盼望过年,大都因为那是一年中最轻松愉快的几天,吃不完的零食佳肴和收不完的压岁红包可能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没了那么多的约束,大人们在春节期间也变得各外宽容---过年嘛,图的就是个开心。
等长大成人之后,过年似乎变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还是个不怎么轻松的任务。还在上学的会被反复问起成绩,上班的要一遍遍复述工作情况如何如何,单身的要面对一年一度的催婚大战,成了家的要应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喧闹……但我们依然要冲破重重困难、乘风破浪甚至义无反顾地回去,并且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而之于老人,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在他们内心深处,春节假日是无与伦比的重头戏,承载了他们一整年的期盼与想念。也只有这几天,儿女和孙辈都能围绕身边,上演几世同堂的热闹与欢聚。
在我印象中,每次回老家过年的时候,妈妈婶婶们忙碌着整治年货菜肴,包饺子或蒸花糕;爷爷会在大年初一召开固定的家庭聚餐,从初一到十五总有吃不完的宴席一桌又一桌。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的讲话,也不总有重要的事情宣布,可家里人还是不厌其烦地聚了又聚,亲戚朋友之间串了又串。酒桌上谈论的话题总是那么几个,无非是家里长短,过去的事被一提再提,可父亲叔伯们却乐此不疲。似乎这便是那么多忙碌的意义。平日妈妈反复念叨的,就算不说那么多话,能陪你姥姥吃顿饭,守着她待一天,也得以实现。
是的,年节的意义,无非是借个由头,让平日里没机会聚在一起或没合适理由联系的人们理直气壮地团聚、交流。是祖先们的传统,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骨血中的情怀---所谓过年,不过是归去来;所谓年味儿,也是团圆中的那份人情味儿。
所以,不管你在这一年境遇如何,打拼得风生水起或波澜不惊,总是要回家知会一声的;不管家里的年夜饭美味可口或平淡无奇,总是要坐到桌子旁热热闹闹一起吃的;不管春晚是否好看,总是要一家人一起乐一乐的;你总要趁着春节回到家人身边,去寻得那份由于聚在一起而成倍放大的温暖。可以去掉那么多的装饰,卸下肩上的重担,用年节里独有的那种淳朴与热情面对一切。平日妆容精致、穿衣讲究入时的年轻女孩,会披着妈妈的旧外套认真地和面、剥蒜;工作起来认真严谨的白领男,会裹在棉服里、歪在沙发上和亲戚朋友聊天。人们由于过年而终于团聚在了一起,也就借着这份亲近放下了戒备,毫不吝啬地彼此祝福---很多人称之为拜年。
所以,哪怕没那么多话要讲,父母还是期待那短短几天的陪伴;哪怕没什么事,朋友间还是满足于一顿饭的相见。连带着每年被吐槽却每年必看的春晚,也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到了这几天,这些事是必须要做的,热闹的喜庆的话是必须要说的,而人们,是必须要团聚在一起的。
只有离开,才知道团聚的珍贵,只有跳出那份欢乐的氛围,我们才会在一个又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去回味、去怀念那份热闹真挚的情怀。
想起每次回老家的高速路上,总会有那么多川流不息的车辆,挂着不同地域的牌子,匆匆开往不同的方向,但目的地都是那个他们魂牵梦萦的家乡。那是他们的心之所系,也是他们每年过年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