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第一次离家过端午节;第一个没有家里棕稥的端午;第一次自己孤零零一个人过的端午。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更别说家人。似乎一切都习以为常,习惯了一个人。可在这难得的阴雨天气总会勾起我对端午节的那种特殊情感的苦涩回忆。
在印象深处,童年时的端午节,几乎每一次都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由风声,雨声,雷声构成的这种天气现象虽然说会令人有点恐慌害怕,而对于我来说则好像是一段段美妙动听的小乐曲,汇成了我成长岁月中对于端午节这种特殊情结的乐歌。牵系着我那对于童年端午的淡淡情愁。
如今,在这少雨的北方,前几天还持续的高温在端午之际竟然下起阴凉小雨来了,即使没有家里那种电闪雷鸣的壮观,尽管没有那种大雨滂沱的气势,但还是令我有点小小的惊喜,因为这已经好难得了。
在这微风细雨间,总能勾起人深深的回忆与无限的遐思。以往我是讨厌阴雨天气的,但在端午时节,这绵绵细雨令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想起了小时候一年又一年我陪着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景。从淘米,洗粽叶,配料,包粽子,煮粽子,捞粽子,分粽子……一道道程序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每一道程序我都熟悉,都参与其中。
最令人无奈的是包粽子这个步骤,从小我就跟着奶奶学包粽子。学了五六年都没有学会。有可能是小时候手小,力道不足,别说追求棱角分明,就连捆扎起来我都做不到。为此我只能待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奶奶娴熟地包好一个又一个。两片一大一小的绿莹莹的粽叶在她那苍桑的布满皱纹的手上犹如结合在一起的墨绿色的蝴蝶,坚韧有力,飞快轻巧。哪些颗颗饱满蘸了黄机子水(家乡话)而显得黄橙橙,亮晶晶的糯米粒在她的勺子里齐刷刷地跳进她预先折叠好的粽叶漏斗中,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熟练地把边露出来的粽叶瓣朝前一摁一折的同时,左手的拇指与食指共同合作快速地把两边的粽叶漏斗一挤一压,三个棱角分明地显现出来了,然后,右手拇指向里一折,折出第四个好看的棱角,接着就快速地用针叶一圈两圈地把整个粽子捆扎。我坐在她旁边看得一愣一愣地,还没反应过来,她就已经用力打结好了。那个结我小时候仔细研究观察过,全是死结。有可能是担心小小的糯米粒经受不了在锅里那滚烫沸水的煎熬而冲破粽叶的束缚,所以奶奶才如此“狠心”地把粽叶和糯米粒牢牢地捆绑结合在一起,以致于整个粽子都被针叶折磨地变形了。因此,出锅后吃粽子时,那些死结根本就没法解开,非得要用剪刀剪。否则你能吃到粽子实在是不易呀。
我是在高二的时候才终于学会了包那精致的粽子。当然,刚学会包那年,那个难看劲呀,连我自己都不忍直视了。不过,当时的我还是很窃喜自己学会了,天知道五六年来我是受了奶奶多少次苦口婆心的教导传授呀。要知道,学会包粽子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高三那年端午回家包的粽子总算是有点“粽样”了。一年比一年有进步。要是今年的端午在家的话,,我想我肯定会很得瑟自恋地想“大显身手”一番的。
说起煮粽子这道工序,可真谓是我的回忆中令我最难忘,最感动的。煮粽子一般会安排在晚上,因为吃过午饭才开始包粽子,包一下午到晚饭时分才开始煮粽子。小时候,家里包的粽子特别多,每年包粽子几乎都是整整一大箩筐。不只是为了自家吃,还特意准备了送人。煮粽子的晚上通常伴随着的是夜黑风高,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尤其记得2005年那个特殊的端午节煮粽子的晚上那一年,我11岁,我们家搬家了,搬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那个煮粽子的晚上,夜特别黑,风尤其厉,雷格外响。闪电霹雳着大地,雷声震响着屋顶,大风吹乱着屋外的大树。大雨倾盆而下,好似上天也在为屈原抱不平,感到冤屈惋惜要惩罚着这端午的人间似地。
在那种大自然发怒的情境下,小时候的我竟然会害怕,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美好又苦涩的回忆。幼稚的我害怕的是盛怒的大自然会带走我那和蔼可亲的奶奶,所以那天晚上我坚持一定要和奶奶待在一起守着正在历经煎熬蜕化成珍馐的粽子。即使奶奶不断地催促我去睡觉,但我仍执拗地黏在奶奶屁股后面跟进跟出,寸步不离,唯恐我一不留神,奶奶就没了。跳跃着的火苗散发出微弱柔和的淡黄色的火光映照在奶奶布满深深皱纹的脸上,我才感觉到一点点的轻松感。窗外的风不停地怒吼,闪电轰隆隆一个劲不停。使我整晚上的心都提到了桑眼里。天真的我不是害怕雷雨天气,而是害怕奶奶会被暴风雨带走,我一直把奶奶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还要重要。
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左右,粽子终于在那微弱的火焰下一点一点地熬出来了。雷雨也好似冲泄了气般终于停了下来。紧张了一晚上的我终于完全松懈了下来。傻傻的我再也不用担心奶奶的离去了。奶奶小心地揭开锅盖,用筷子慢慢地夹出一只热气腾腾的粽子让我尝尝熟没熟。那喷鼻而来的浓郁的棕香把我团团围绕,馋得我直咽口水,喜滋滋地赶紧跑去拿来剪刀,傻愣愣地把死结解开,迫不及待地拆开泛着微黄的粽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小团金黄油亮夹着些许绿豆的突显四个棱角的粽子团。我再也抵制不了手中那赤裸裸的美食诱惑了。把自己的小嘴尽可能地张大大咬一口,恨不得一骨碌地吞咽下去。虽然刚出锅的粽子滚烫滚烫地烫着我那可怜的舌头,虽然奶奶在旁边一个劲地提醒慢点慢点吃,但我却不甘心,不情愿放弃时隔一年没吃到的喷香粽子。忍着被烫着的疼痛把诱人的粽子给嚼下去了。吃着那糯糯的,香香的,黏黏的粽子,心里头那个美滋滋的劲儿,别提有多爽快了。吃完一个,尝到一点甜头后,我却还不满足,想要吃更多。奶奶在一边不断地问:“熟了没有?”,我一个劲地直点头哼哼唧唧地说:“熟了,熟了。”其实还没有完全熟透,可是我脑子里就想呀,要是说还没熟的话,还得继续煮,就不能马上再吃到了。呵呵……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好笑。
自从2005年那一年起,每一年的端午煮粽子我都习惯于陪着奶奶一起等待那个漫长的过程,一起熬夜熬到深夜,凌晨,直到粽子出锅,再立即尝尝鲜。在陪伴奶奶等待的过程中,奶奶会絮絮叨叨地和我说话,讲别人的故事,讲她自己一生中的故事给我听。那一段段曲折的故事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已经我们祖孙俩之间共有的甜蜜回忆。今年的端午身边少了个我,不知奶奶又会是何种心境。
在我小时候,我记得家乡的人家,包粽子都只是包糯米,不会另外加什么料的,连糖都不会放。不过那时我家由于我嘴特馋,奶奶还特地另外包了一些加了绿豆料,放了糖的粽子,一直延续到初中,我家就包着两种粽子。上高中后的我就不仅仅满足于只吃绿豆棕了。我还建议奶奶包花生料的,红枣料的,黄豆料的,蜜枣料的,有甜的,有咸的。由于我不吃肉,我建议不要肉粽。奶奶出于对我的疼爱,我说1什么要求,她都一一答应。从此包这些多种类料的粽子则成了我家的·传统。结果我总是能很幸福地向小伙伴们炫耀我家的粽子多种多类,特别好吃,还特意带了很多去学校大方地分给同学,想赢得多一点对我奶奶的赞美。回想起当初那个得意的傻样,好逗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是平常之事。考虑到不包粽子的亲戚人家和我学校里的那些同学和老师,奶奶在准备粽子食材时总会多准备好多。所以,在我的家乡,即使有不包粽子的人家,也照样有粽子吃。东邻送两串,西邻送四串,那口福绝对不浅。民风民俗,淳朴如此,怎能不叫人怀想?而如今,在异乡这边的粽子已没有了家乡的味道,其形状,其外征,其口感完全不一样。这让人心中总有点悲凉的感觉。
笔尖触纸,思绪翻飞。当回忆汹涌而来之时才发现自己手中的笔早已停不下来了。思念则会成疾,回忆则会伤悲,怀想则会不安。我不想再做一个怀旧悲观的人,我抑制住自己心中思念的情感,好好地开开心心地去过独在异乡的日子,即使始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的身影,也得潇洒,乐观,坚定地向远看,朝前走。狠狠心,什么都不去怀想。坚决果断,勿生太多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