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和”是什么?
“中国”这个称谓应该不是从地域上来的,而是从文化上来的。古代被称为“中国”的地方和现代中国不是一个地域范围,被认为是文化中心的地带才被称为“中国”。“中”是先从一个文化符号渐渐演化成为国家名称的。
中国含义应该是“中庸之国”而非“中心之国”。
“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中华”这个称谓也是在“中”后面加上了一个“华”,华是“华美”,“中华”合在一起就是“中”之“华美”。
中华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符号是“和”。
“中”与“和”是相符相成的,“中”是一个具有很强文化吸引力的磁性中心,或者也可以比喻为“磁性内核”;“和”则是外在的柔软圆润的形式。
“中”这个中心不是靠向外强力扩张,而是靠内向的吸附,是“柔近来远”的怀柔政治,这和古罗马式强打硬推的西方式文化扩张是完全相反的路径。
西安大雁塔前的石碑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即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遇事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这幅对联可谓深得中华传统文化之三昧,上联是在讲“中”,下联是在讲“和”,古人讲立身行事要“外圆内方”,处世讲究圆润,立身力求方正,“方”是“中”的形状,“圆”是“和”的外表,这和误读了的“中庸之道”完全相反——“中”的形状原来是方方正正,精神是坚定不移的。
内心先抱定一个固守不移的“中”,向外才能触物皆宜,才会“和”。
“和”是双方或多方相处时的和谐状态,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就是我与世界相处的和谐状态,“天人合一”是和谐的极致。
《礼记.乐记》中讲“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
不是所有乐器发出的声音都能称之为“乐”,听起来顺耳,能够引发共鸣的才是和谐的音乐,能够与天地同和的则是“天籁之音”。与人相处时的默契称为“和谐”,“发而皆中节”是借音乐和谐来喻人之间的“中庸之和”。
“和”是“中”的结果,“和”不能作为立身处世的目的,只考虑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不问是非不讲原则,就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德之贼也”——一味取悦媚众的毫无原则的老好人主义。
《论语》中有子还讲了这样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这里姑且理解为“中”,“礼”被认为是周公所创制的政治秩序和行事规则,在当时应当是很适中的治理规范,否则,周王朝又怎么会存续八百年。后来的礼仪退化成令人厌烦的繁文缛节,是朝代的变化导致旧规则不适应新形势,不是“礼”的错。
“礼之用”就是要依照礼制秩序行事,先王的治理之道因此而成为“美政”。但如果只是追求表面上的和美,为和而和,大事小事大家只求一团和气,不以“礼”的规则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这段话讲彻了“中”与“和”的关系,有“中”才有“和”,“中”是内在的根本,没有了“中”,“和”就会沦为“乡愿”。
上月底举办的一个邮展活动中邀请到一位书法家助阵,有位同学要我帮着想内容求一幅字,我想出了“率性求道,以中取和”八个字,书法家说:“这是中庸。”
我欣然一笑,心中浮起一丝“我道不孤”的一点“会心”来……
9
现在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面对了——“中庸”的“庸”是什么意思?
找遍《中庸》全文,没有关于“庸”的一个字的解释。有一个说法:“中不偏,庸不易”,“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中庸”合起来就是“中道恒常不变”。
另一个说法是:在汉代之前“庸”也就是“用”,“中庸”也就是“中之用”——中道的运用。我个人更认同后一个解释。
苦心修道达到了内心中那个“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的状态,是不是就算得了道呢?终久还是要拿出来用的,要经过事实检验才算。“不看广告看疗效”。
“发而皆中节”就是“疗效”,就是中道的运用,“和”是中道运用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中道”虽说是中节合符、恰当适中的状态,它也是常常处于变化之中的。所谓“恒常不变”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中道”只有一个,就仿佛音乐的节拍只有那一个是“中节”的。但“中道”却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宇宙万物因时依势而成千变万化,成就“天命之性”;万事万物在“万时”的不断变化中,那个恰当而适中的“中道”状态也要因时顺势而变,正如任何一支音乐都不可能以同一个音律节拍演奏下来。这也正是《周易》的基本精神——在“易(变化)”中把握那个“不易(变)”的“中道”精神。
也正因为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在纷繁芜杂的变化中,如何去适时识别把握那个“中道”,也就实属不易了。
为什么此处要讲“周易”?
下文的一句:“致中和,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就需要用到“周易”里“位”的概念来解释了。
“致中和”应该解读成“因中致和”或者“以中致和”。
“中,天下之大本也;和,天下之达道也。”
这一句也印证了“中庸”的含义应该是“中之用”,内在里先存下一个“天下之大本”——“中”,以中道行事,才能够触物皆和,“和”——这个“天下之达道”不仅要行得通,还要有前途,能够长久走下去。
能够“以中致和”,就可以天地各正其位,万物化育(天地位也,万物育也)。
10
“位”是周易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系辞”中讲伏羲“仰观俯察”,“仰观”的是天,“俯察”的是地,天地之间是人,这样“天、地、人”这“三才”就齐了。伏羲所创的八卦每一卦有三个爻位,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到周文王拘禁在羑里七年推演周易,才将八卦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卦,每卦的三个爻位就叠加成了六个爻位,两个爻位一组,仍然对应“天地人”这“三才”。
“天地位也”是说天地各正其位,然后就会“万物育也”——万物化育繁生,当然也包括万物之灵长的人。
《周易.系辞》中的说法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坤”也就是“天地”,“中庸”中的“天地位也”对应的正是“系辞”开头的这几句。
“易”的含义一是指“变易”,二是指“不易”,易经有一个不变的演变规则,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卦……”
现在问题来了,不是说道家讲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法则吗?怎么这里又来了一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演变规则?
别急,这两个规则的确都存在,而且是并行不悖的。
“一生二,二生三”生出的是天地人“三才”,这是三个纵向的“位”;每一卦以三个爻来对应这三个“位”。刚有“位”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横向维度的“方”,“方”本身就包含了两个维度,“方”与“位”组合就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才能够容纳得下宇宙万物的繁衍变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是横向维度的“方”的变化。
周易每一卦的变化都是在“方”与“位”三个维度上展开的,每一卦又代表着一个“天时”,又多出一个“时间”的维度,这就成了“四维时空”。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周易”就是揭示“四维时空”里天道演化规则的哲学思想和推演方法,或者也可以说成是“四维时空哲学思维”。
这个问题如果有缘在下一本书《大易微言》里细说,这里贫道先姑妄言之,诸公姑妄听之。
再回到“中庸”。
“致中和”是内在已经得了“中道”,并且能够用之于外,达到了触物皆和的状态,这个状态就仿佛《周易.系辞》中描绘的天地各正其位,万物繁生化育的状态。
到此,“中庸之道”就可以从容展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