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95721/28d52740f8add08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95721/a498eb6eacd1e733.jpg)
我们已然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在社康按摩康复,我捧书在一旁做笔记。
下午四点,昏黄的阳光有些慵懒,本来出门打算带平板边工作边陪他,想了想,还是顺手把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放入背包里。
医生老D总是跟我说,你要干什么就去干,不用在这里陪他,我会跟他聊天,你放心。
我不舍得离开他半步,有次去办事走开一下,回来社康时看到他一个人孤零零坐在凳子上,老D在里面工作,突然心里很不忍,自那之后,决不让他一个人,一定要确认身边有人才离开。
老D和他天南地北地聊,我在一旁看《我的二本学生》,心有感触,写下只语片言。这本非虚构是一部无声的纪录片,直白的叙述里仿佛看到光阴后面长长的影子,直击人心,不矫情,不煽情。与其说这是一部反映二本学生的研学之路和就业状态,我看到的是他们的前世今生。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是前生,长大后的就业情况今生——前世的际遇决定今生的命运。
喜欢看这种从小时候到成年人的生活展示,跨过山与海,踏过水与火的交融,经历会怎样锻造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小时候的悲哀孩童会不会被阳光和雨水冲刷后变得钢铁般坚强?
这本书更多的是引领孩子寻找归属感,找怎样的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方向,鼓励学生多追求探寻精神层面的东西。
在题为《看见他们》的序里,作家是这样写的:
1995年,我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划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学生。2005年,我博士毕业,进入广东F学院当了一名教师,见证了八零后、九零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我的人生经验,包含了双重视域下的自我成长和见证他者成长的参差图景,这种亲历,伴随对现实的体察和感慨,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问题:短短二十多年,那些起点像我一样的二本学生,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通过念大学,他们在立足社会的过程中,在就业、深造、定居等具体的人生节点,是否如我一样,总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屏障,越过一个个在今天看来无法逾越的暗礁?
作家的“看见”是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10年的跟踪走访,2届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处,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
黄灯是个能走进学生心里的大学教师,她在与学生相伴中,深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领域,体会他们的童年、少年,帮助他们解析大学状态。
成长必然有疼痛,但能迅速地逼近生活真相,对人性的丰富有更多的体察,懂得了理解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二本不是一个可以圈住大学生发展的范畴,精神指引才是。
改版后的书语,将推出这样的观点,不断的考研考博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从画地为牢那个魔咒里走出来,再高的学历再好的名校也是枉然。
相伴烟火丛生里
康复按摩结束后,天渐晚,我俩步行到市场买菜。距离有点远,我一再问老J累不累,他都摇头。
在买腐竹的日食店,他一直吃人家店里的花生,起初我也没在意,没想到出来后再问他累不累时,他说饿了,所以吃了几粒花生。
原来如此,我就说他,怎么不说呢,饿了我们买点心吃。
于是我俩在市场的一角站着吃潮州粉果,看放学的孩子穿梭其中,看归家的生意人收摊,看夕阳落在水果店的金灿灿的橙子上……
每次到市场都有些感慨,人间烟火地,貌似每天发生平常事,这里却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百姓景图。
我俩的手牵得紧紧的,视互相为宝——不想丢失在这茫茫人丛里,要一直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