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小麦黄
学车期间,教练是个文艺青年,我们围坐一排,听教练吹着萨克斯,有时候下车打印几张乐谱,哼哼几个调,指着谱子和我们说喜欢“为何最真的心却等不到最爱的人”这句歌词,其乐融融。在车上,他说了一件亦真亦假的事:旁边有个村的一户人,从外地请一算命先生看风水,算命先生到这户家已故亲人坟前抓一把土,便算出已故之人死于何时何故。还给一位算吉凶,预言说年后不宜出远门,恐危及性命,其人未听,于三月后在异地出事故而亡。所谓迷信,是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迷迷糊糊就信了。《了凡四训》是一本善书,讲命理与修德。生命里有定数有无常,缘聚来缘散去,宿命是被动的,而德行的培养是主动的,德行对生命有修正的作用。
自从那天在路上遇到一位环卫工人,半个多小时的交流,我久久不能忘怀于心。哀民生之多艰,底层人民群众更是不易。话题从我的专业到她的职业,更多是她对职业(或许算不上)的哀怨和愤懑,她说工作时间长,她说起早贪黑累,她说工作管理严,她说工资不合理,她说罚钱没人情。我本可以一笑了之,或者是表达一下同情后又若无其事,这样的结果是以后每个人都将同病相怜。只有化别人的正义之悲愤作为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社会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化自己的悲愤,更多带来的是痛苦和极端。最近开始研究公共管理学,读了很多评论员文章,形而上的头昏脑涨之余,让我明白: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而这路我们还要走很长很久,我们不能忘记了扫路的人。
我的旁边坐了一个初中生,作业本放在腿上,低着头写作业,此刻,我们在颠簸的公交车上。也许是赶在课后饭前把作业写完,这样类似的场景看过很多,和我自己的经历交织,有些动容。临近高考,今天早上还在新闻里看到被称之为“高考加工厂”的毛坦厂中学的报道。有人笑称高考实际上是换个城市打游戏,也有人说教育体制如何如何。我这一代是走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边缘,课程改革,考试改革,还有实验区,推行可复制方案等等。总之,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然而文化培养和教育既分不开又不一样,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正如《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文章所说: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我们讨论尖锐问题的时候,常常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讽刺。我的荔枝电台开播已半年有余,点播量也突破了百万,经常会收到听友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况,这个是社会缩影。因为他们身体病了,只能去信任医生。我们的人心病了,应该要用道德和信仰去医治。认识一些医学专业的朋友,也和一些中医师打交道,我也邀请他们在成立的交流群进行分享和义诊,可谓仁心仁术。聊天过程中,他们也会抨击那些同行中一些道德败坏的事情,有的是在医术上不精,有的是在人品上不纯。“庸医杀人不用刀”,一则垮你身体,一则破你钱财。医患纠纷和矛盾并非自古有之,患者,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医者,心有所持,才能行之安然。
你们说贩卖婴儿该不该死?该死。该死的事情太多了,做假药荼毒生命该死,加工黑心食品草菅人命该死,强拆别人房屋视如草芥该死。实际上我们是用情绪去评判事物的,而非理智。我们寻求扩散实际上是呼吁去唤醒道德,而不是修改法律。法律对于贩卖婴儿达标是有死刑的,对于情节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是适用死刑的。我失望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监管:譬如学校花了一点小钱绘制了马路路线,本想着规范交通,我看到的是,两辆所谓领导的车停在行政楼前的斑马线上去开会,一旁执勤的保安吐着痰巡逻,置若罔闻。刚考完驾照的我知道这个是违法行为啊。他们肯定不知道。否则不会犯低级错误。如果警察叔叔看到,请联系我,我是目击者。
报道说近年有多少学校更名。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江苏”“华东”“中国”,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不断升级。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综合性”越来越强。这是学校寻求发展的表现吗?依我看,是。但从侧面看,也是浮躁的表现。更名后等级提高,职位提高,单单水平能力没有提高。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专在门面上做文章,而不专攻学术学问。门前多挂几块牌匾,恨不得挂满,冠冕堂皇,这不就是政绩工程吗?那些北京电影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多少年始终如一,才是真正出人才的地方。不专心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而把表面文章做得花里胡哨,殆矣。
坐在回乡的车上,窗外有人低头插秧。一路上,我的后座一对祖孙在对话,奶奶说那天在海边玩,海水把你们打湿了。孩子重复“海水”,奶奶听成“还谁”,说还有你某某的表哥,孩子继续说“海水”,奶奶说还有你的表妹、你妈妈。那位奶奶又对孙子说你长大了要好好读书。我记起在看过的文章中,作者说他读到六朝乐府名家鲍照的传略,说他幼年时就有大志,认为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死守乡里,埋藏了自己的智能,“使兰艾莫辨,终自碌碌无闻,其燕雀相随乎?”很奇怪会想到这些,但也难怪会想到这些。负笈千里,三生有幸,此中滋味,独自咀嚼。那天我引用木心的诗“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就是想告诉我自己。
今天,看到了五十多亿公里外的冥王星。做题时也遇到一个跟星球有关的题目:为什么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亿万年来能在宇宙相安无事地运行而不发生碰撞呢?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呢?人文学家说,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都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而人类并非如此。有人看见别人的路好走,就想去走别人的路;见别人的路近,就要去抄别人的路。放着自己的路不走而去挤别人的路,怎么会不发生磕碰和冲撞呢?看来,做题也学到知识,做出学问,读出哲理来了。看来,人文学家比文联主席有文化多了。
别人问我,每天怎么有那么多想法,写出有灵感的东西来。灵感还是要根植于现实。我觉得还是要有真性情的。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依我看,独立思考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思考也分理性和感性,观点也有上下伯仲。没有理性,良心无处安放。缺少感性,情趣无法表达。然而,有想法容易,有互联网道德及底线不易。我突然想到最近发生的事件。在网络的传播下,一个人的披露,会引发一群人的效应。一个点赞,一个评论,一个转发,有可能就出现蝴蝶效应,我们可能不是受害者,但我们是用键盘杀人的刽子手,也是走在成为被害者的路上。灵感会有一天枯竭,人性不行也不能。生活中缄口不言难,互联网上平和心态,停止无谓的聒噪也难。有句老话说得好: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私以为,吵架要注意三点:其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有双方都对和都错的人才会争吵;其二,不必把曾经吵过的陈词滥调颠来倒去,过去争吵的诱因属于上一次争吵;其三,争吵就事不就人,凡是对人不对事的争吵都是无理取闹。争吵不需要原则,有原则的人就不会争吵了。还有一种人是,能够动手解决的问题,绝不会用嘴。争吵和拖延是一样的,只会错过好风景,总是喜欢用争吵和拖延来解决问题的人,会有更多的争吵和拖延等待着他们,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还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余生都不够用。
有些想不通的事,在一瞬间想通了。以前不相信的事,在一下子相信了。有些听不惯看不懂,但愿也有那么有一天,都会习惯明白并且接受。这两天突然就明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怎样的意境,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才能窥探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周遭有太多的浮华欺骗我们,甚至是对历史百家的言论的深信不疑。没有谁说的完全正确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各自的角度没有谁对谁错。我们需要不轻信,不偏激。现在想想,永葆善良有多难,抵制诱惑有多难,那追名逐利也不容易呀。还是要有看本质的眼睛,否则就随波逐流,流俗甚至趋于平淡了。平庸倒无所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