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和对等,你可以两样都要

作者: 蔡垒磊 | 来源:发表于2017-09-07 09:56 被阅读86次

    全文约为24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前言:本篇为《你是在社交吗?你这叫瞎忙活!》的续篇,因为我发现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把“道”给用上,因此,补充一篇“术”,会不会更受欢迎呢?

    01道理需要因时制宜

    前几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你是在社交吗?你这叫瞎忙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这里我就不打超链接了,免得有些强迫症非得打开来,结果页面跳来跳去,碰上网速慢的,得浪费不少时间。

    这些社交理念当然是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总结,比如社交的内核逻辑,比如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的概念,比如选择社交的个人定位等,我相信对很多人反思和改善自己在社交中的行为模式是有帮助的。

    不过也有读者说:

    蔡叔,你到了今时今日,当然已经不需要靠贴人脸来社交了,你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跟人家平等交换,但是年轻人一穷二白,不靠贴脸能怎么办呢?自己一个人耍清高、耍另类,不“同流合污”,可能结果比同流合污混得还差啊。

    这个说法并不十分正确。其实资源的多少是个相对值,对你来说,可能我的资源已经很丰富,但总有另一些人,会比我丰富得多,所以不存在“不需要贴脸”的人,如果要贴脸,是“贴无止境”的。

    我非常理解年轻人的这种焦虑,而且我也不赞成把我的文章给绝对化。

    我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做事的方式,我用逻辑去证明一个道理、一种行为,只是为了告诉大家,那样做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一个不完全由理性人组成的社会,一个聪明人和蠢蛋、老实人和奸人有时候也不得不合作的社会,于是,很多事情本来应该这样最受益,但有时还是有偏离。

    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入门弟子,刚学到一招长虹贯日,觉得威力非凡起手就用,结果有一次人家刚好蹲着,自己送上去被人来了个猴子偷桃,这能说剑招本身不好使吗?

    所以任何事情、任何道理都一样,融会贯通、因时制宜才最重要,你知道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逻辑是不会骗人的,经验和感觉会。

    举个例子,王健林告诉我,干了前面这杯酒,万达投一个“小目标”给你,合同我都带来了,然而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王总,生意归生意,酒我是不会喝的,你给我正常估5000万就行了。这样就不叫坚持原则,叫不懂变通。

    虽然王健林并不会做出此等荒唐之事,但很多领导和公司高管可能会,他们并不一定比你聪明,也并不一定比你有能力,有时候,他们只是运气好一些,起步早一些,年纪大一些。他们脑子一发昏就送大礼给你,干嘛不要呢?或者当你还很需要这个平台的时候,他们脑子一发昏就要开除你,干嘛不暂时忍气吞声呢?

    但是你喝了酒不代表就要质疑那些对的逻辑,因为下次你碰到的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你不能只用现实例子去归纳道理,多少例子都不能,这叫不完全归纳。

    记住,不管你学了什么道理,都会有不一定适用的时候,在因时制宜之时,多考虑一下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这样小概率事件就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对你造成很大的损失。

    02人情和对等,有时可以都要

    不过可能很多人还是难以判断,到底什么时候该讲对等,什么时候该讲人情?照常理来看,讲人情肯定是低价值一方更愿意做的事情,而讲对等则是高价值一方更愿意做的事情。

    所以不管你是用人情还是对等的方式去对待对方的时候,如果对方是个明白人,他大概就已经能了解你想干什么,你手上有多少资源,而在你心目中,他又是个什么样的地位。于是,在你们的社交往来中,你在明他在暗,你就更容易吃亏。

    有没有好方法应对?有一种方式,其实也不是我首创,是我以前从一个朋友处学来的,觉得挺好用,而且发现有一些读者已经开始在对我使用了,我觉得很好

    ——就是在社交中多使用“微信红包”。

    虽然我最后都没有收,但他们真的基本都达到目的了,很好使。

    微信红包为什么这么好用,因为它兼具两大特点,一个是红包,一个是里面的实实在在的钱,前者代表人情感谢,后者代表对等利益。

    只要是加了微信,每次有人帮我做了什么,我就会给他一个红包,哪怕是再小的事情,第一是表示感谢,第二是对他劳动的认可。注意,这跟转账不一样,转账只有对等社交的功能,而且钱给多了,对方不收,给少了,对方会认为在你心目中,他的劳动就只值这个价。

    红包不一样,在拆封之前是看不到数量的,若是多了,对方欣喜异常,但收了也就收了,于是,反欠你一个人情;若是少了,由于红包本来就是表达一种感谢之意,就跟谢谢差不多,多数人也不会计较钱数。

    网上有很多关于红包的段子,大家都对于只收不发的特别痛恨,觉得被占了便宜,但红包若单单是用来社交的话,明明是只发不收才占便宜不是吗?

    当我们使用红包的时候,对方就很难分清,你到底是跟他“讲心还是讲金”,这在社交中几乎肯定是有利的,你们践行了就会明白。

    特地找了一个普通人聊红包的视频给你们看:

    视频已替你们验证,非演员,就是身边的人

    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

    03可以选的话,先付出

    大部分的有效社交,都是对等社交,这并没有问题,但在对等社交中,还是存在一个先后的问题。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哪怕是恋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要想不吃亏,就要做被动的一方。

    道理也很简单,在双方底牌并不十分清楚的前提下,主动付出的一方往往是盲目的,他先将自己的筹码摊了出来,或者先让你受了益,然后交给你选择;而被动的一方则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是不是划算来选择应对或者不应对,自然就很难吃亏。

    这事儿在社交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很多人认为是,也是这么干的,所以要提醒一下,其实你们吃了大亏。

    在社交上,先付出的人看起来似乎也是风险很大的。万一收不到回报怎么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过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变量,那就是数量。从单个社交来看,主动的一方也许并不占便宜,但从总量来看,单个乘以数量才有意义,于是,在数量巨大的情况下,在单个上的盈亏只要不是太离谱,就不会有什么统计意义。

    经测试,只要你挑选的社交对象跟你自身拥有的资源基本匹配,多数时候都是能获得等价回报。理由也很简单,多次博弈的收益稳定性肯定高于单次博弈,于是,在明显跟你博弈不会太吃亏的情况下,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回报你,从而跟你建立起长期互利的关系。

    但坚持不主动付出的人,也许他在单次博弈中从不吃亏,但由于跟他博弈的人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因此收益的总量也就并不大。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了,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大大受益,先于你受益,相信我,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其实再想想,这是天赐的“好运”吗?这分明就是践行方法论的人为啊。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情和对等,你可以两样都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gb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