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津津有味地翻阅《心灵的面具》;作者是精神分析学家布莱克曼,这本书以理解“心理防御”起源,特性和成因为要点,阐述了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会感到身体不舒服,有时候是生理方面的,有时候啥问题没有,就是莫名其妙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这就是“躯体化”。
本来有情绪问题,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刚开始,仅仅通过生病达到“不上学,不上班”的目的;寻求别人注意和同情,以此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责任和义务;久而久之,沉迷于这种“生病游戏”,不能自拔,以至于自我哀怜,怨天尤人;使个人发展受阻,而发展受阻的后果,更“固着”在玩病游戏上,“看医生”就会成为生活的常态。
“置换”又称为“转移”,是一种攻击性的防御机制。
因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就转移到一个较为安全,较为老实,较好欺负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所以柿子常常挑软的捏。
“指桑骂槐”也是这种心态,因为积累了对丈夫的不满,又不敢直接发泄在丈夫身上;将其转换到了孩子身上,大声的斥责。
“反向形成”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态度,是将一件事变成它的相反面;明明很生气,却压抑在内心,表现出特别友善。
“恨”表现为“爱”,“残酷”表现为“温存”,“固执”表现为“顺从”,“不修边幅”表现为“清洁”;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原有的态度并没有消除,依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小男孩感到妹妹出生以后,母亲不爱他了,内心充满了对妹妹的恨;他不愿意妹妹的出生,产生了敌意行为,用手打妹妹。
母亲看见,非常生气;小男孩害怕妈妈不喜欢自己,只好采用防御措施来抵御这种敌意冲动;一方面,将对妹妹的恨压抑下去;另一方面,为了寻求母亲的爱,“反向形成”表现出对妹妹的爱。
“去生命化”是指不把对方当做人类,这样就不必担心伤害他人。
战争时期,往往将敌人“去生命化”,这样就能免除内心的不安,受到良心的谴责。
“移情”是经常碰到的防御机制,将对过去“情境和关系”的记忆迁移到某个人身上。
“负移情”是指“来访者”对“治疗师”产生不同形式的攻击欲望,比如愤怒,讨厌或轻蔑等。
“投射”是将自己的情绪,冲动或愿望归属于他人。
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脾气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
“投射性认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控制那个人,竭力让接受者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注意,“投射性认同”与“投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一个对象。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防御机制,我们自身存在的,又或者是他人所展现的,首先要对各种防御形式有所了解,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去积极应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