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就像别人喜欢看电影、听音乐、追剧、打篮球一样,这是种爱好,爱好面前,人人平等。有了爱好,也就自然有了乐趣,别人觉得那是苦差事,非要扣上勤奋、刻苦、用功几顶大帽子,只能说是一厢情愿,“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学习好像自古以来就是苦哈哈的事,但读进去,学进去的人定是以苦作舟,以乐为浆,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温儒敏先生说的对,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园地,而那方园地自要在书中寻。每当生活这八九不称意之事让我迷茫的时候,我常会躲进书里,去寻求一些东西,疗救一些东西 验证一些东西,推翻一些东西,接受一些东西。
这两年的心头好,是东坡无疑,我想每一个喜欢读书,热爱文学的朋友都是无法拒绝苏东坡的。这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大好人,所到之处,少不了百姓对其的仰慕,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许多福祉。一边读书,一边赶考;一边读书,一边宦游;一边读书,一边为官;一边读书,一边被贬,一边读书,一边流放,无论位移有何种性质的变化,心灵和身体总是在路上。“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苏子瞻少年时的豪言壮志,现在看来,所言非虚。而我还能依稀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激动心情。
翻旧的《苏东坡传》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是第一次了,之所以再拿起来,一为好书、经典的书是值得反复咀嚼、品位,温故而知新的;二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巧合地来到57岁的东坡被流放的岭南,所以, 就如同两年前去湘西时包里要揣着一本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此时不翻这本书,更待何时?
1936年,正是家国离乱,风雨飘摇的岁月,林语堂先生全家赴美时,行李中占最多地方的却是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和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他说“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崇敬,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处境与心境有关,就像当年苏轼脱下官服,穿上粗布短衣,躬耕于黄州的东坡时,越发觉得陶渊明是自己的前身一样,这是隔世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因为不能超脱时空,进行面对面的畅谈,就只好以文字的形式,阅读的形式,寻找共鸣,作不曾见的挚友。大多时候 ,每当我们漫无目的地拿起一本书时,这正是潜意识下,不自觉的选择。回忆那些身为读者的岁月,可不就是彷徨时读了鲁迅,困顿时读了梵高,略微通达时又重拾了这本《苏东坡传》,情到深处读自真,很多时候,不是你选什么书来读,而是他不请自来。
扉页想了解一位作家的人生哲学,无疑要从他的作品中找到答案,这样才能洞见灵魂深处的呐喊。在原序中,林语堂评价苏轼的作品是流露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又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本心……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留出”,古人讲“披文以入情”,今人讲“吾笔写吾心”,无论形式怎么变,都离不开真情做根基。在苏轼的笔下,“谐”是形式,“庄”是本心,秉持着坚贞高洁的个性,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既不伤害别人又不委屈自己,这种平衡,鲜有人能做得到。
目录乌台诗案前,苏轼曾是名满京都的大才子。顺遂的仕途并未让他对挫折有半点体会,年少轻狂,这是固定搭配,任谁也免不了。所以苏轼不是自呱呱坠地就练成了豁然通达的心态,走到哪儿都一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面孔,遇到不称心意之事,他也会“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作文章完全是天才的倾泄,不能克制的自然流露,“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的情思,吾笔皆可畅达之”。由此可见,苏轼独特的修辞要诀主要在于:具备了一定写作技巧和理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双洞察万物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所以,行是自然,止是不可不止。信手拈来的言语,却是常人不敢言或难以言表,含义极深的道理,但正因他以写为乐,却也因笔墨弄得自己一生宦海沉浮,屡屡遭贬。公元1079年除夕,大难不死的苏轼走出东城街北面的监狱大门,听着叽喳啼叫的喜鹊,感慨又从胸中涌来: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他真的忘了自己是因何入狱,积习难改,情之所至,也忘了御史们鸡蛋里挑骨头的存在,十年后,他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临行前,老臣文彦博曾劝他不要再写诗,苏东坡大笑:“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呢”,对于这份咬文嚼字的构陷,天命之年的大诗人是这样的洒脱,就算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被夺了官阶,也能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笑出声来,且要让身边的人也跟着开怀大笑,这种更高境界的“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般人万难做到的。在惠州,苏轼酿桂酒,吟《酒颂》,效葛洪采药养生,和朝云相濡以沫,做热心公益的国民。他把自己的书斋称为思无邪斋,坚信纯洁的思想才是纯朴生活的基础,在这一方心安之处,他给友人去信到“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归,明年筑室做惠州人矣”,林语堂提到,根据一个说法,他曾写了两行诗,描写春风中酣美的午睡,一边听房后寺院的钟声,章惇看到那两句诗,便说:“噢,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这一贬就到了海南。
目录苏轼的才情,一方面是不得不承认的天赋,一方面是读万卷书的刻苦(也可说成抄万卷书),再有就是行万里路的丰富阅历,进京赶考的宦游;举家迁都的暂住;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等地的任职,在黄州、惠州、儋州的谪居,这一路的出发与停留,这一生的辗转与升降,使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遍了各地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僧庙道观。公元1080年,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做了黄州一老农,拖家带口的他过着“俸入所得,随手辄尽”的日子。堂堂一个大诗人,一个朝廷命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他诗名远播,所到之处便广结挚友,不久就又过上了他自认为的神仙般的日子。雪堂、临皋亭、赤壁,是他常于酒足饭饱之后散心的地方,在这,他写下许多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苏东坡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写到“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这样美的景致,你绝想不到是他坐在简陋的小房子里写下的,后来,简陋的小房子旁又加了间书斋,他便说自己午睡初醒,常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做于榻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黄州我没去过,临皋亭也不曾见,有山有水的景致自然不在话下,但再美的风景也要看观赏之人,苏东坡眼见的未必是俗人眼里的美景,毕竟在苏东坡这个名字上还承载着一个有趣的灵魂,不解风情而又非要慕名而来的后人常常为难自己,责难诗人,徒增烦恼。本就不是有趣的灵魂,也没怀揣着一颗宽容的心,又来看什么别样精致,附庸这万难体会到的风雅呢,不如凑完热闹,回家算了。
苏轼在离开杭州后,曾写过一首诗给晁端彦,概括叙述他出外游历的习惯,诗如下: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现在,很多人都混淆了玩和旅行的区别,玩儿是放松身体,旅行是放松心灵,玩儿是寻找快乐,旅行是唤醒真我,玩儿是欣赏风景,旅行是回归自然,玩儿是想赶走寂寞,旅行却是想寻回孤独。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加宽广。所谓旅行就是带着一颗包容个性,尊重差异的心,去见识未知的世界。
在这般流浪汉式的生活里,谁都不能把它看做是对苏东坡的惩处,不管他多失意,都只是借着酒兴,发发牢骚,随意唱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看这首词,好像东坡觉得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不如一逃了之,但当第二天人们找到他时,正看他卧床未醒,鼾声如雷,哈哈,苏东坡终究爱这人间。
目录爱人间别样景致的东坡,也深深关爱着“眼前见的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立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新法的恶果遗患下,与掣肘刁难的佞臣小人对抗,向皇太后上书祈求宽免贫民的欠债,这份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我们都能看个清楚透彻。一个人之所以能称为伟大,光具有多才多艺的天赋,广博深厚的学识,诙谐善交的智力是不够的,在这基础上,还须加上纯粹地追求真理、正义的向善之心,而苏东坡当之无愧,都具备了,这时你不禁要感叹,要聚集天下古今多少个天才,才能变成一个苏东坡啊!
说到赤子之心,就要分享一件林语堂称之为极其愚蠢,又宽宏厚道的事。(因为看法因人而异。)宋神宗元丰七年,苏东坡将要开始近两年的频频调任,带着一大家子,苏东坡在宜兴通过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栋很好的老宅,付了五百缗钱,花光所有积蓄的他很高兴,心里盘算着回去把家眷接来住进去。一天晚上,他在月光之下和好友在村中漫步,经过一户人家时,听见里面有女人哭泣,他俩叩门走进去,一老妇正在屋里哭,一问缘故,原来是老人的败家儿子把房子卖了,在宅子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不得不搬出来,苏轼听后,感动之余更让他惊讶的,是那栋房子正是自己刚刚买下的,随即,他拿出契约,在老人面前一把火烧了,而老人的儿子也不知因何没有将房钱退还,反正彼时的东坡回到城中,既没了房子又损失了五百缗钱。东坡一时为真情所感动,无法抑制,对家人的生计不管不顾,善良人的冲动,美则美矣,叫别人还有什么可说。这样的“蠢”事,想想自己也做过几件,但比起东坡,实在小巫见大巫,有那么一刻,身为读者难免好奇东坡是否后悔,后来想想,不做他应该会更后悔。
我的六月之书,分享给屏幕前的你,苏东坡的生命力在于,在其穷达多变的生前身后,无论在何种强权和外力的作用下,他的名气都不受影响,不降反升,叫一千多年后的读者倾慕叹服,并继续被倾慕叹服几千年。一位诗人,总有别人心中定格下来的年龄,在我心里,苏东坡他始终是富有青春活力,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洒脱少年。
公元一一0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方丈在他耳边说“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站在一旁说“你最好还是要作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一厢情愿的美好是空想不来的,东坡终属于这人间烟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