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下的思想之光

作者: 西河笑生 | 来源:发表于2016-06-13 18:59 被阅读81次

    可以说,从古代至今,我们思想哲学的发展是一只走在一条框框的路上。自从它的诞生伊始,便已经定下了它屡受钳制的多舛命途,或者说它由始至终都是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下成长。

    远古的人类泛灵信仰便是最初的开端,此刻是对自然充满敬畏而又最为放松的发展时段。随之到了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祖先崇拜,便奠定了遵从祖制这一思想的根源,因而出现了代代相传的《周礼》作为其时代的标志。而真正获得发展的实在东周列国争霸而忙于军政的时代,这是一次获得喘息并相对自由成长的时期。而好景不长的便是大一统时代的确立,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时代浓缩在我们根子里的缩影。似乎它生来便是被束缚与牢笼中,皇权的钳制让它愈发的虚弱,若说这便是后来的结果,我便反驳这是大错特错的。老聃、孔子、陆王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确实最能代表皇权阴影下的思想之光。

    任何的一种体制总是会有毛病的,每一朝代更替便是在不断地治疗它的毛病,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实质上是一种在皇权强迫下,体制的不断增加、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吸取前车之鉴。然而总有一个治无可治的时候,那是它自身的性质给予了它生命结束的必然命运;就好比人的一生,总是不断地生病治病,然而等到他的躯体耗尽了生存的一切精力,便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自宋代以来的朱子重新给了历经千年的儒学一次新的定义,四书五经逐渐在时代的潮流里滚动着而愈发的昌盛。明代时,朱子之学已经成为的“万圣之学”,更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说。一切看似富丽堂皇,有一个词却是最适合形容这一时代的儒学发展了,那便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航船”。到了其发展的末端,逐步出现了一些衰退的现象。遍地读书称鸿儒,条条是道解千愁。庙堂一行千官雁,抽刀尽是读书郎。晦暗的朝廷争斗已经使儒学褪去了金色,朗朗诵读“仁义礼智信”的却偏偏都是没有履行这些道理的读书人。皇权金字塔下的读书人因为权力的互相绞杀,不过都是能言会道的市井流氓耳,成天讲格物致知却格而不知。说到根本还是因为皇权进一步的加强必须要有更为强势的思想钳制工具,而思想哲学的可怜命运,便在明朝皇帝一代代的摧残下变得愈发的苟延残喘,八股文体制中的科举也不过是走向权力巅峰而谋取一己之利的通道而已,目的还不过是筛选出能供皇权驱使的战马耕牛。

    选自百度图片

    直到在贵州龙场出现了阴影笼罩下的一丝光辉,在那里诞生了让无数人向往的心学。而我在这里想分享的便是“致良知”的思想。我解读后所认同的而后总结了一句话:“凡事皆是发自内心而呈现的一种基于现实基础的状态。”换一个角度解释,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才是最终控制事情发展的最大因素。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做生意,本来是一笔很大的买卖,条件也非常的优秀,却最终因为李四多猜疑的性格和不守信用的坏习惯而使之落空。所以,人的灵明是更应该的到熏陶的,通过学习和自我的感悟修养能达到一种品格高尚的境界。最后再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即是将内心所含的道德真理,运用于现实的生活当中,把它履行出来而成为一种现实。这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缺乏,更是整个人所缺乏而应有的品格。

    朋友跟我说,你这里将背景讲得那么详细,却把应有的思想之光概括得如此的短狭,是不是有点轻重不分?文章本身就是一种道,它的文字铺排都应该体现一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既然需要我们去自主的行动,便只是把该要的道理讲明了,便是鼓励读者去施行的最好方式。而我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信仰者,将背景介绍清楚,也不过是让读文章的你从中理解到皇权思想下的阴暗也会诞生出思想之光,而这一点亮光,便是照亮一切的明灯,影响后来人的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阴影下的思想之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iy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