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义“心即理”

作者: 西河笑生 | 来源:发表于2016-06-07 00:32 被阅读230次

我们从《大学》里读到的是著名的“八条目”,原文之中可以找寻到这一句“欲望正其心者,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用白话文翻译了便是这一个意思:想要做到内心端正的人,必先要诚心诚意;而要诚心诚意,必须要做到了解事物的本质道理;了解事物的本质道理必须要革除欲望,纠正观念。从中得出一个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万事物的道理都在其本身。由此,我引申出了一些观念:人必需要对事物的道理穷尽了解,这样才可以从中得到天理,甚至是做人的道理和行为的规范也是必须是从事物本身获得的,这样才能让道理融会贯通。而这些也是持身中正的立本原理。

解义“心即理”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无不是需要人的心灵来承载的,即便是对万事万物的感受,也是由我们内心而发出的感应,所以便有了人心的灵明才是这一切之本。在这里我们引用王阳明先生的话做个分析: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传习录•徐爱录》

这里是王阳明先生对此抽象的理念提出的一系列反问,一切来看都是很接近当时生活的常识性知识,便是侍奉父亲、效忠君主、交友治民。若是以《大学》此书的标准衡量,则这些生活的常理需要从他事物人的本身去获取,那么岂不是会让所有的人都要从这些人的本身去格物了?所以,一切的道理都是人心灵明所致,世间万物总是存在于空间,而期间的道理,便是其所有表象的汇聚于人的内心,而让人感化之成为天地间运行的道理而已,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道理便是人心作用的结果。人心方才是道理的发生者和承载者。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王阳明先生对于事物道理的获取与前人是有着很大的理解分歧的,或者说是一种颠覆。那么现在我们再将这个理念进行引申,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引义的分析和论证。第一便是做事,第二是待人,这是生活最主要的两个方面。首先便是做事的方面。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希望提高效率,这样不仅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更可以让人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应付余下的一切琐事。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了,是需要从事物中获取事物的道理还是靠内心的感悟呢?引用一句马克思哲学的名言: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中一句固有的、本质的似乎已经把规律或道理紧紧地和事物本身束在一起了。举工厂里工作的例。工厂里的工作是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我们称之为流水线工作,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些重复不断的流水线工作视作是一种规律或者道理吧。当年著名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从事了多年的汽车生产、装配行业后总是觉得汽车装配过于缓慢而导致其价格的昂贵。他仔细观察汽车生产的过程,仔细落实到每一道工序上,终于他从中发现了汽车生产的规律,那就是每一辆车的生产工序都是一样的!正是这个惊人的发现让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生产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击败了许多同行的竞争对手。这其中的规律,正是福特通过对汽车生产这一生产线进行仔细的观察后,获得了其中的规律。他运用自身独有的思考方式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在自己独特创造性的引领下发现了流水线生产这一道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规律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自我运行中的,道理也是如此,但在它为人的灵明所感悟到之前还不能有名地存在。因此在事物的道理存在问题,我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正确的。王阳明先生的观点我同时也表示赞同,他之所以与前人在道理的归属上有着迥异的见解,便是因为道理是否有名存在的问题;道理本身在于事物,而感悟到他的存在并加以利用的只有是人的灵明了,所以便有心即理这一观点针对理的有名存在而作结论。

解义“心即理”

其二便是待人上的了。这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交往。关于这个问题,我依然与上一部分的同样是引进一段王阳明和他的弟子郑朝朔间的一段对话,作为一颗开端: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於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於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於是日又有省。

                              ­­­——《传习录•徐爱录》

这里讲的是追求一个“至善”的道理,首先便要引入大学里的开篇“止于至善”的意思帮助理解。关于这个问题,朱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善”是指做人最基本的几个品质,持身中正、行善积德、德才兼备,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善心,喻之为“小学”。而”至善“便是一种在”善“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那便是圣人的善。这样的善要求我们做到的,不仅仅是小学之善,更要爱人及人,让更多人在行善的路上得到感化,这便是圣人的”至善”之理。而在这段对话中,所体现的便是对待父母孝道的追求。孝义之道也当然是不乏一系列规章和仪典规范,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将其以身躬行。然而这一切的规章仪典,是我们通过行为的具体表现出对父母的孝敬,很多人当时也是迫于舆论和规章的压力而做出行为,并非是他们内心悟出的孝道。这与朱子的“格物”便有一定的差别了,朱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这孝敬父母的道理都是从这些规章仪典,或者称为“物”中才可得到的,所以学习如何孝敬父母必须要先学习这些规章仪典为先,由此造成了很多为了某些利益而演戏的假“孝子”,混淆了我们的思想和视线。由此,王阳明先生提出了要让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要让我们先体会到孝敬父母的这一道理,用人心自有的灵明去感悟它的存在,感受它的和谐与美好,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对它有了充分的认同和感受之后才会有接下来的那些外在表现的规章仪典行为。如果说只是从一个人的规章仪典行为做的好坏来评价的话,那么有些内心不存在行善孝义道理的人,却行之以孝义的行为,这样的一些打着“孝义”旗帜的戏子也能够称之为孝子了。以上以孝义举例,解释王阳明先生“心即理”在待人方面的意义。我们待人的态度有很多种,尊重、爱戴、深爱、嫉妒、仇恨等等,不论是消极还是积极的,首先的便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当你明白了你待人态度的道理之后,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尊重为例,无论是怎样的话语、怎样的行礼,都不过是一些表面上的功夫动作,而实质到内心的是人心灵明对此的感悟,唯有内心真正明白尊敬的理,真正地认同才会引发那些尊敬人的礼仪话语。所以,在待人方面,这些道理又的确是不能从那些规规条条中找寻得到,所这里便是“心即理”的最好体现之一。

解义“心即理”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解释,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做事情讲求的是实事求是,我们在工作和对待事物方面,必须要对它仔细观察学习,才能从中得到它本身固有而存在的一般规律,并发挥人心的灵明加以运用。而对人方面则需要用心去对待和感受,待人的道理是需要我们去用心感悟的,它隐含在我们内心之中,当有所感悟便会有所行动。”

“心即理”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范围,这只是我略略谈到的做事和待人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个人对此的感悟理解,它涉及到的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一点点。“心即理”这一观点涉及的很多是我们做人待人方面的道理,在今天生活繁华的年代自然会有些末了。然而当我们再一次用心去探究它时,一定会从中发现新的自我,发现心学的魅力在于提高人的品格情商上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最为缺乏的两个方面。所以该怎么学便怎么探究吧,跟随内心的真理,做到至善便是人存在的最大化了。

相关文章

  • 解义“心即理”

    我们从《大学》里读到的是著名的“八条目”,原文之中可以找寻到这一句“欲望正其心者,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2021-09-26读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之:心即理

    心即理也,就是不要把心和理分开 人应该集义而生,在自己心上求,一心纯正,居仁由义,把点点滴滴的义积攒起来,自然而然...

  • 2019年4月10日阳明心学线上课堂第二期第二轮正心班一组高发香

    一 心即理,心即行 。战胜拖延,即刻做到 阳明先生说心即理。不存在仁内义外,那还是两个标准。真正的良知是内外一致...

  • 阳明与船山对心学宏观解读上的差异

    阳明说,“心即理”,“惟精惟一”,似乎在阳明看来,心是第一义的,理是第二义的,总而言之是单轨的模式。 船山是旗帜鲜...

  • 心即理

    听了雨馨老师讲的《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这节课后,对王阳明先生的“心即理的人生论”有了一点点理解,记的初读传习录...

  • 心即理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 我们不少人学佛做功夫,往往压念不...

  • 心即理

    想必接触过阳明心学的人都听过心即理,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个概念,就要了解其提出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的概念,而道...

  • 心即理

    王阳明哲学三条核心:1、心即理2、事功思维(务实,不玩虚的)3、知行合一 心即理总则:1、正确的概念定义、真理本质...

  • 心即理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看了一通,还是不能准确理解心即理的准确定义。自己估摸写点吧。心即理,就是...

  • 心即理

    10.28:读《传习录》—心即理 朱程理学主张“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由天所赋予,而天理作为人性的内容又规定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义“心即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sd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