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都在30℃。尤其到了下午两三点酷热的时候,在没有遮阴的地方很难忍受。所以一般推荐的每天时间安排是:早上早早出门,趁着相对凉快游览景点,到了中午一两点钟就回酒店吹空调睡午觉,等到下午四五点,天气不再那么热的时候再出门晃荡。
今天我们的行程也不例外。包揽了小吴哥的美景,转圈欣赏了四面长廊的浮雕笔画,吃完午饭回到酒店房间已经是两点四十分。推门进屋,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一封信:
(我勉强翻译一下)您好,我们是Tara Riverboat游船公司的,您给我们发邮件预定了水上村庄floating village的游览行程,但我们发了好几封确认邮件给您您好像也没收到,刚敲您门也没人,于是只好给您写封信,下午三点我们的导游来接您,请您到时赶紧下来,云云。
一看表这不只剩二十分钟了吗?!于是觉也别睡了,赶紧洗把脸收拾整齐,下楼来等导游。(结果导游迟了20分钟才来,据说是和我们同一个行程的一位美女沉迷于自拍所致)
这次的行程是水上浮村和洞里萨湖日落。水上浮村顾名思义,是漂浮在水上的村庄。我们去的这个浮村名为空尼浮村,因为其间居住的越南人居多,所以又称越南浮村。
越南浮村位于洞里萨湖上。洞里萨湖(Tonlé Sap )位于柬埔寨北部,在高棉语里是“巨大的淡水湖”或“大湖”的意思,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也是柬埔寨最重要的渔业和湿地资源。
水上浮村基本上是沿河道两侧排开的漂浮在水上的一栋栋房屋。在这个浮村里,大约长期生活居住着2000余名渔民,他们大多都是战争时期的越南难民,为躲避战火,流浪逃离到此。柬埔寨政府无法给予他们公民待遇,而要返回越南也已千难万难。于是他们便以洞里萨湖为生活基地,依靠洞里萨湖的水资源和自己的劳动,在此居住下来,靠打渔为生。
水上浮村貌似简陋,但其实各种功能一应俱全,这里有学校(两所)、商店、邮局、教堂(也有两所)、医院……据说还有警察局和篮球场。水上浮村的人们便是这样吃在水上、睡在水上、工作在水上、交易在水上、活在水上。
这栋蓝色房屋就是学校 房屋近景来访之前我以为这里是静谧闲适的一派水上田园风光,但其实背后未免没有烦恼与无奈。生活在水上的不便自不必说,连自然环境也难言干净舒适。正值雨季,河水一片浑黄,两边长满了水生植物,只给来往船只留下了一条狭窄的通道。大量的水生植物开始腐烂,河面上充斥着浓郁的腐臭气息,闻多了,感觉头疼。水上房屋旁,几岁的孩子就坐在大盆里,把大盆当成船,拿着桨,在荡漾的水波中划来划去玩耍,而父母似乎不以为意。
船开出水上村庄的河道,便来到了广阔的洞里萨湖。雨季的洞里萨湖并没有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清雅秀丽,而完全是刚才河道的翻版……一样是浑黄的湖水,一样生长了大面积的植物。
旅程的终点是一艘停泊的大船“Tara Queen”,上了大船,坐下来准备看日落。事实证明,在雨季来看日落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厚厚的云层不仅遮挡了夕阳,而且还带来了风雨。雨幕骤然袭来,放眼望去,强雨在风的推动下洒过整个湖面,天空暗黄迷蒙,和浑黄的湖面几乎没有界限。
我们只好躲在船舱里,吃了简单的自助餐,喝着船上老头胡乱搅和的鸡尾酒,和导游闲扯。导游是个大学生,农学专业,业余兼职导游。他问我们到中国需要多少钱,得知数目后,表示还需要努力攒钱。我问导游水上村庄的人们怎么用水,导游说,他们就从河里取水,用石头(估计是明矾)过滤后使用。洞里萨湖中心地带的水质没有那么浑浊,他们有时也会去湖心取水。至于饮用水,很多也需要去城里购买。
闲聊间风停雨住,于是踏上归程。归途中望见夕阳已快要没入地平线。天空的大部分因为失去了阳光的温暖而显得冷暗沉静,变成了黛蓝色,而少部分则仍被夕阳余晖照耀,娇艳热烈,天空仿佛水火交汇、阴阳交替、晨昏分割。
回途中又经过水上村庄,不只是因为风雨还是因为天色已晚,水上的居民们都回到了房屋中,水面上静悄悄的,只有船的马达声回荡在河面上。透过船屋的门,有暖黄的灯光,有几家席地而坐在吃晚饭。几乎家家都有吊床,有人躺在吊床上怡然自得。水上村庄里,除了大的船屋做居住之用,还有小船用于交通和捕鱼。骤雨初歇,几个人出来忙着把小船里的雨水舀到河里。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每天会想些什么呢?我们可能会同情他们的劳苦和简陋,他们则可能疑惑于我们的复杂和纠结。旅行的意义,无非是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脚去一一确认自然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与其执着于单体生活方式的正确性,不如放开怀抱,去包容无尽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这便是我随着年岁渐长,所获得的启示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