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怀孕,耳边就没少三姑六婆、热心人们谆谆劝导:养孩子是人生大事,半点马虎不得,育儿知识赶紧学!集体催眠中,自己貌似被点醒:当妈了,是该有个当妈的样子吧。于是进了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一些微信群,自己也开始加入这场孕育马拉松。
渐渐的,关注得越多,我越不淡定了:孕妈群分分钟有人纠结求解给胎宝宝补哪个牌子的DHA、选什么奶粉和纸尿裤;妈妈群话题纷纷永不落幕:孩子挑食、说脏话、爱打人,怎么办?哪个幼儿园好、入园程序如何;哪儿的学区房值得买、某重点学校面试有啥要求和技巧......
中国父母似乎集体感染了一种“焦虑症”病毒,深困其中不得喘息。话说社会资源有限、竞争无比激烈,我们都很拼!生怕一个不留神就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打个盹就错失了“阶层固化号”专机的最后一线升舱良机。
爱孩子天经地义,爹妈拼无可厚非。但你的足够拼,姿势正确、方向精准么?
父辈往上年代,穷养孩子不是选择是必须。而今家庭物质普遍丰裕,拼命的爹妈们总是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然而,孩子不能当猪养,肉身健康茁壮固然重要,却更需要心理和精神生长的养料。后者往往拼的不是父母的物质能力,而是格局和眼光。
1 有界限,才有真正的自由
宝宝在前面疯跑撒欢,后面追着喂饭的奶奶或爷爷气喘吁吁:“慢点跑!这皮孩子!饭都凉了!”。这熟悉画面你一定不陌生。
一个周五,心血来潮和大学同宿舍姐妹约饭,朋友圈消息一发,手机秒变复读机模式:“亲,抱歉啊,娃要小升初了,明儿还上英语课。不好意思啦!”、“Sorry,女儿这个月钢琴要考级,得加紧练练。忙完这阵咱再约哈。”、“亲啊,我也想和你聚聚吐槽呢。可熊孩子太不让人省心,这次期中考试作文又不及格!老师都点名批评了,真是丢人啊!这不,周末哪也去不了,在家监督他学习!”
老外表示很难理解。在他们眼里,吃饭、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至于如此着急上火甚至越俎代庖么?但中国式父母的逻辑是,你生来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对你负责一辈子!
于是,我管你饱暖,我管你学习好,我还得管你考好学校找好工作对象般配婚姻稳妥。你成才成名我人前光鲜,你混得差劲我颜面无光。爹妈们累得像条狗,唯一的初心是“为你好””,却忘了关照一下自己疲惫干涸的内心。将父母的尊严和孩子的人生牢牢绑定,我们问过孩子愿意么?辛苦如我们,会不会在用无私掩饰自己下意识的自私和虚荣心?
而我们无微不至关照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不是太依赖就是太叛逆。该独立面对社会和人生的这一天,他们内心惶恐不安“这世界怎么了?我还只是个宝宝啊!”,要么怯懦地想躲回父母已经不再安全的羽翼下,要么被现实的挫折磕碰得心灰意冷。
我们的中国式父母,太需要补上“界限”这一课了!分清自己的职责,管住想要越界的爱心,给孩子最基本的信任。爹妈越早明白如何智慧地放手,孩子越早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2 “诚实”的影响力,远超你想象
父母们都认可诚实的品质很重要,也常常要求孩子“做诚实的好宝宝”,但讽刺的是,经常出尔反尔、啪啪打脸的是父母自己。
一对母子逛超市时的对话:
“妈妈,我想要那个遥控汽车。”
“不行,这个月你已经买了好几个玩具了。不能再买了。”
“妈妈,我好喜欢,给我买一个嘛。”
“你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呢?家里那么多玩具,买了没几天你又不玩了,不是浪费钱么?说不能买就是不能买!”
教育孩子要有节制的观念,没错。但这位妈妈真实的内心戏台词也许如下:“这个遥控汽车太贵了,我不舍得给你买。”或者“这钱我另有安排,不想给你买。”
中国式父母们好像有个心魔:既然为孩子付出一切都不为过,坦言自己的“不愿意”、“不舍得”,颜面挂不住,也受不了他人非议;于是下意识地给孩子的要求贴上“不懂事”、“不应该”的标签。
孩子的需求,妈妈看到的是金钱的浪费,孩子看到的是真实的满足感和快乐。其实需求本身没错,父母有时不能或不愿即时满足也很正常。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告诉孩子真相。
未被满足且了解真相的孩子,当时会失望会不快,但不会被误导“我的需求是不应该、可耻的”,会转而通过其他途径或努力获取满足。而家长不诚实的误导,却会在孩子心里种下自我压抑、自我否定的种子。穿越到20年后,成年的孩子遇事畏缩逃避,不敢进取害怕竞争,又宅又自闭简直“不像我的孩子”,父母们一定不忍卒视。
我们总是倾向低估孩子的适应性,而高估了自己的认知和成熟。
拥有怒放的生命力,活得真实、自由、尽兴而满足,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样子,也是我们期待孩子们活得比我们更厉害的样子!
提供锦衣玉食+贵族学校教育不等于就是好父母。孩子们未来所面对和生活的世界,我们难以预知更无法护航终身。拼爹拼妈们,怎样拼才对孩子真正有意义?
诚实而自省,开放包容,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成长,把自己界限分明的人生活成一口汩汩活泉。相信我,这一定比努力挣钱更难,却是你为孩子幸福所做的最牛逼投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