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开篇先编三段故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则都与本文讲述的一条秘道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eb0b82c57cf03135.png)
上古,延安之南,甘泉县桥镇乡的安家沟村,红石崖下一个“新手村”。主角在这里诞生,一场盛大的游戏从这里试炼。村后背靠着的子午岭山脉,常年云雾缭绕,寻常人惧怕野兽和鬼怪,轻易不敢进入。一日,主角接了个重要任务,冒险进山狩猎,刷怪提等级。凭借着一条天造地设的穿山秘道,居然打了个大BOSS。更幸运的是,遇仙人,得奇遇,行善举。回村端一粗瓷海碗,挨家挨户讨要谷米,赚得丰厚银两,造福乡梓。新手村祥和繁盛,为祈平安,改名“安家沟”。主角试炼完成,装备一新,从此一袭青衫,仗剑天涯,踏上修仙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1367b667dee0a785.png)
秦朝,车辚辚,马萧萧,秦军开拔到了安家沟,征发民夫,修筑道路,一条纵贯南北、直指大漠的军事要道修筑完成。听说大山里发现了水银矿,一时风头无两。采集到的水银,还有拉着始皇帝的牛车,都沿着秦直道进了咸阳,入了骊山。地下的江河湖海,继续一代帝王宏图霸业的梦想。谁料风云突变,秦二世拉拢李斯,矫诏逼迫公子扶苏自杀。扶苏宅心仁厚,不愿违抗父命。大将蒙恬看得明白,劝道:“此必是奸佞所谓,公子万不可中计。留得青山在,可保赢氏血脉。犹记得修筑秦直道时,雕阴邑的安家沟大山里的穿山矿洞和崖居,暂可脱身作为栖身之处。”扶苏甚以为然。遂假死,携家族与亲信隐居于此,修缮崖居,布设防御。在凄风苦雨的乱世,淡出历史舞台,步入另一段人生传奇。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3db020153f9f7a61.png)
宋金,一支敌军沿洛河川南下,欲侵中原。途经安家沟,但见此处重峦叠嶂、古道夕阳、洛河荡荡,一时犹豫不决,不敢前行,四下派出哨探,查看有无伏兵。未几,探子来报,周遭百里没有兵马迹象。敌帅哈哈一笑:“天助我也,而今中原无人擅用兵,若在此设伏,我命休矣!”话音未落,只听一声炮响,伏兵从银谷洞内杀出。敌军措手不及,四下逃窜,被杀得人仰马翻。敌帅至死不解,这源源不断的伏兵从何而来!自此,秦直道安家沟段成了传奇,雄关险隘名播塞外,异族大军颇为忌惮,再不敢叫嚣着南下牧马,中原得享太平。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9beb14ecb96eeff4.png)
银谷洞,一个神话留传说,一轮明月有圆缺,一曲天涯断肠歌,而今只留下衰草萋萋、秘道诡异和我的好奇。徘徊在幽谷深林、悬崖洞窟不能太久,因为崖壁上可以摩挲出凿痕,一只倦鸟昏昏欲睡,一丛的花瓣张开太久,没来得及述说曾经的辉煌和悲壮。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cda5a19f9225d00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5ab78ab20447b0a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6110d55512a79cee.png)
第一章:直道写生
缤纷五月之初,经过了风雨飒洒寒霜凛冽,那条公子扶苏与蒙恬将军,曳引在甘泉莽苍群山的秦直道,已化作花香四溢的彩练,雄浑也透着清爽的妩媚。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交融处,时空会凝练出璀璨的异彩,吸引艺术家狂热的向往。
适逢画家范华先生携弟子在甘泉采风,我与朋友及向导作陪。说起秦直道,先生两眼放光,急吼吼催着启程。甘泉桥镇安家沟村,不时交叉于直道路基的盘山道,把我们从谷底送到山巅,又把我们舞动到下一个山头。眼前,自有绝壁幽谷,垭口丛林,盘山小道,亦有看山人家掩映在极目云端。惹得先生兴起,不时的让停车、停车,拿起速写个没完。但得兴奋处,手舞足蹈,浑然忘我。兴奋到深处,则捏笔于画板,或大笔挥洒,或勾皴点染,顷刻便有山水之形,得自然之趣。
我此前曾听闻附近有一去处,听音为“阴骨洞”者,是一处很神秘的地方。于是鼓动先生一同前往探秘,无奈先生不为所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6f0c7a479071fb0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3fd48807e9a84eb9.png)
第二章:峡谷险途
老马识途,向导说他在十几岁时放羊曾去过那里,这转眼就奔六十岁了,记忆很清晰,应该能寻得见。于是我们不打扰画家的创作,兀自翻山越岭,穿沟下洼。浮土与腐叶把我们冲过一片白桦林,青苔和胶泥又把我们滑下一长段的峡谷缝隙。别看向导年长,人家穿着粗布衣衫不沾泥土,脚蹬千层布鞋不惹青苔,风轻云淡地溜转在峡谷下等我们。我和朋友这一身的泥,一脸的土,手臂也磨破了皮。朋友是我的一位领导,我笑道,人家都说把领导带到沟里去了,今我可做到了!
终于下到了峡谷的底端,站稳了。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条平坦的山沟,松软的绿草,寂静的树木,两侧红石崖上的洞穴,一切仿佛等了我们几个世纪。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2b45532bc5bfac6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2a817842867cfb0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22e4a5a825003e22.png)
第三章:三眼洞口
我首先打量左侧,因为它的奇特,是两侧巨石缩回去后又叠加的三层洞口,每个洞口各有一人高,两侧还有开凿的脚蹬的窝窝。可惜我费了半天劲,也没敢冒险爬上去。但见向导蹭蹭蹭地就上了第二层,拿着手电往里照,只说很深,瞅不清楚。我则从最下面的洞穴里爬了进去,这是个近乎方形的甬道,大约一米五高的样子,猫着身子就可以前行。挪着走了二十多米,前方通道突然变得狭长,身子也能直起来。回头一看,向导打着手电从中间的洞口走过来,原来两条通道在这里汇合,最上层的洞口像是开了天窗,走向不明。用手电往墙壁上打量,凿痕明显,再往里看,光线看不到尽头。我想再往里探探,向导劝我不要进去,他说你看地下的土层,明显有重物拖动的痕迹,也许有人拽拉过东西,也许是大个头动物蠕动造成的。
至此,不探明白心有不甘,好奇心让我听不进劝阻。我让向导返回,说自己会注意安全,一有危险马上撤回。这样继续走,通道渐渐不似之前的规则,像是顺着山体节理从岩石缝里开凿出来,但笔直向前,有几段稍微有些上下的幅度。两侧岩石逐渐发青,有些地方发黑,好似被火烧烟熏过,顶部又是土黄色,一时又够不着,不能判断是岩石还是黏土层。到达这里,我估计距离洞口约三百米的样子,推测大致快到了山体的中心位置。回头看,洞口如拳眼大小,传来向导和我朋友的声音,就像蚊子的嗡嗡声。仔细辨别,是“回来”“回来”,他们一定是急了!想到他们的焦虑和担心,我也犹豫了。用手电光往前看,五十米开外依然是黑黝黝的洞口泛着诡异,刚刚搅动起来的灰尘在光线里漂浮,就如一把锁链一样被远处的洞口攥住。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恐惧,脊背的汗毛也竖了起来,立马决定返回。看着我出来,俩人也长出了一口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e1e6b85dd3f6e32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17eec10439a49f8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1caee5310b409a5d.png)
第四章:连环洞窟
出了洞口,我再打量,方明白了过来。原来三眼洞口,下面两个在里面相连,最上端的洞口看不太清楚,也许只是一个通风采光所用,也许是观察口或者射箭孔,也许是通往同一侧十数米高的崖居,之前隐约可见附近有几个洞口。但它们一定不是孤立的存在,因为建造的不易,古人在建筑设计上很讲究功用。
再探三眼洞口对面的山体,亦有数座崖居。爬上一小段坡,就能进入最下端的洞口。洞口开凿有门闸槽,可以用石板和木板插入,这样的防御很牢固。而且继续往上,是一个回环的向上通道,类似于现代复式楼梯。到了二层,中间像是一处客厅,右手一处像是卧室。左手类似于阳台。“阳台”崖壁上有两个洞,可以看到对面的三眼洞口,可以瞭望到整个沟谷。旧时不可能这般敞亮,必定有遮挡和伪装。这一间有土炕的痕迹,几块生锈的铁片,像是铁锅或者油灯的残骸。“客厅”中间又有一洞,我拿着手电,佝偻着身子往前挪了十几米到不了头,潮湿的石洞内飞舞着偌大的蚊虫。担心被叮咬,于是退回。出来后,我再打量这一侧的崖壁,果然在三五十米外,距离地面十多米高的崖壁上,又出现了几个洞口,原来“客厅”内的秘道一直通往这些崖居内。有几根被放倒的树干搭在石壁上,洞口里垂下一根粗绳,可见之前有人捷足先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a5fab69cac686a8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98fa6a8e0fdb84f0.png)
第五章:一个传说
这一番探险,虽谈不上惊心动魄,亦有恐怖的成分在里边,颇有一睹梅超风练九阴白骨爪的惊惧。问起“阴骨洞”的来历,向导讲述的传说让我不能不更改名字为“银谷洞”了。
很久以前,这里人烟罕至。一日,有一村民偶入,于沟口得见一老者仙风道骨,白须长髯,见村民稽首曰:“吾家安处修仙,欲结尘世善缘。但得百家谷米,还赠百颗仙丹。”村民疑惑,但遵其言,下山后持一粗瓷大碗,遍求百家,谷米盈碗。返回,老者接碗后飘然返谷。留下歌曰:“不知寒暑未经年,三昧真火出广寒。须得百日访洞窟,赠尔仙丹不食言。”九十九日,村民按捺不住,入谷寻访。但见幽谷深林、峭壁洞窟,一派世外园林胜景。未进洞窟,但见光影绚烂,窟内石灶石炕石桌,铁锅铁勺铁盏。石灶燃火石炕暖,石桌之上有八碗,铁盏油灯亮,铁锅冒青烟,铁勺内外翻,仙人持拂尘,作法相周旋。即至进了洞窟,撞破了结界,电光石火间,石灶火灭石炕冷,石桌之上八碗朽,铁灯熄,铁勺停,铁锅锈得掉皮皮。村民忙揭锅,只剩下当初的粗瓷大碗,装满了白花花的碎银。皆因早去了一日,撞破了仙机,只能懊悔不迭。仙人一声叹息:“谷米本是干饭,早起不催晚宴。小富一碗白银,大贵百颗仙丹。富贵自有定数,缘法岂可提前。得失谁能看破,真言二字平安。”说罢,顷刻化为光雨,了无踪影。村民有所悟,回村遍传乡野,改村名为安家沟。
传说的寓意就不解释了。因为有谷米和白银的故事,故而此地应称之为“银谷洞”为妥。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cb7a6fef1edcbcc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5fe8730fa02ca951.png)
第六章:三种猜测
关于银谷洞所探查的通道,推测深度可达千米。是什么人在何时开凿,又有着什么样的用途,耐人寻味。我猜测,当有三种可能。
一为墓道。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大致有封土为陵和凿山为陵两种。将墓葬埋在自然山体中,不仅气势恢宏,而且防盗效果好,普通民盗、散盗难以得逞。此种葬制,汉已有之,如文帝霸陵、靖王与窦绾墓葬,此后唐代依九嵕山峰的昭陵,乃至乾陵。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终要身后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唐太宗撰文刻石:“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其实以山为陵,都是为了利用雄伟山势防止盗掘而已。若是这一类型,银谷洞则非帝王即诸侯不可为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cbbd6a8109cc31f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ca9bcdab3eab71c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1d71539d2a218c2b.png)
二是矿洞。首先是银矿。我国2011 年探明白银储量达到4.3万吨,占世界的8.63%,居于第五位。“八大银矿”中的陕西银矿说的是陕西柞水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年产白银30吨以上,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银矿。那么其它中小型银矿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其次是水银矿,古代道士炼丹,通过加热辰砂发现了水银,又被认为可以对尸体起到防腐的作用,所以水银矿在那时很珍贵。秦代全国丹砂产地主要集中在巴蜀一带,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湖海,机相灌输。”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由此可见,始皇帝对于水银矿的重视,必定在大秦范围内广泛收罗,包括甘泉,有没有在古代被发现银矿或者汞矿的可能,并被开采过,由此在民间流传下仙人变谷米为白银的传说。说到这,我不厚道的笑了,想起一度盛传的印度水稻提炼白银的新闻,看来最初脑洞大开的是我们国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ead6cd067013347b.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eb2fd7a239cad1a1.png)
三是秘道。秘道者,道不为外人道也。这里所说的是为军事布局和战术防御所用的通道。之前我进入通道行进了约三百米,用手电光看前面五十米依然不到头,推测这座大山横穿直径大致在千米,我可能尚未到达它中心的位置。那么,山的另一面是什么,我问及向导,他说是峭壁,崖壁上也是崖居洞窟。这样就好理解了,这就是一条穿山大秘道,连接了一座雄伟大山两端崖居的密道,是一条神鬼莫测出奇兵的转兵洞,是一条迅速撤离逃亡的生命线,原来洛河川人传说的转兵洞是真的存在!目前,山那边的崖居尚未考察,而我看到的“三眼洞口”内设计之精巧,类似于古代城池“瓮城”的设计,外环面类似于古城池马面、哨楼、碉堡的作用,洞口内外互为屏障,互为犄角,交叉防卫,让来犯之敌无所遁形。能战,能守,亦能退,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思想在这里完美体现。甘泉的崖居众多,目前我所见到具有如此鲜明的军事防御体系的不多见。甘泉崖居始自秦汉,盛于宋金,延续至明清,是古代人民躲避战乱和匪患之地,它的开凿成本比较高,非一般普通人所能为。像银谷洞这般规模的崖居,拥有神话般的穿山大秘道,这是一般的家族开凿用于避难也是力有不逮。甚至,我怀疑它是一支军队的杰作。联想到近旁的秦直古道和洛河川要道,它的军事用途值得深入探究。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bc34a2fbcc87459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767ef3df1b31cca5.png)
第七章:秘境入画
再见范华先生,他和弟子画了许多画稿,摆在草地上整理。我说先生呀,刚才有一番奇遇,可惜您错过了。于是我半真半假地讲我看到的秘道,讲那一段神话传说,只是把仙人改成仙子,“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先生一番大笑,略有所思,提笔,于画上再添了那么几笔。那条秘道已草蛇灰线一般融入了这座大山,一副“藏宝图”从此流传后世。若干年后,也许只有我能为其解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0c6069c0d618d91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43709/5440c8b48ee39f16.png)
离开,回首掩映在苍茫群山中的古道夕阳,想起那条不世出的穿山大秘道,感而叹,自作词一首,权作结尾。 《菩萨蛮·银谷洞》“秦直道下银谷洞,谁敢妄言凿山通?鹰巢临绝壁,麻雀蹿檐底。无道寻出路,野径没高低。夜深思旧梦,山静闻鸟啼。”
2021年3月7日
(提示:甘泉多古迹,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崖居等多处于险峻之地,请勿在无安全保障下私自探险,由此产生后果与本文无关。声明:片头四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