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铭刻在甘泉大地的红飘带

作者: 觀風䖏 | 来源:发表于2022-08-21 14:38 被阅读0次

    在陕北,我所知有两条路线宏伟浩大、神秘莫测,堪称经典传奇。一条为秦直道,乃秦始皇帝命大将蒙恬征发民夫三十万,南起咸阳林光宫,北至内蒙九原,历时两年半修筑而成,成为抗击匈奴的重要军事通道。这号称“八百途”的直道,其中有近35公里的甘泉段,是目前保存最原生态、建筑最有特点、沿途最具风光的路段。未来随着秦直道申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甘泉必将成为这条线性遗址的“金领带”。我说的另一条路线就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一次伟大远征”的红军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北上抗日,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穿越白区的长征,犹如一把在缝隙中穿插、生存、壮大的利刃,为信仰,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艰苦卓绝。1935年11月2日至18日,短短的十多天时间,毛泽东与中央红军在甘泉这片土地上神速行程,一联番的大动作,制止了错误“肃反”,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发表“雪地讲话”、安排部署直罗等战役,为革命根据地放在大西北奠定了基础。甘泉,是中央红军长征总结地,是“雪地讲话”发表地,是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会师地。毋庸置疑,甘泉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环节,是挽救革命的及时雨,是留给党史军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留给甘泉人民的宝贵财富。谁也未曾料到,当年毛泽东与红军进入甘泉,必然经过甘泉的秦直道,在甘泉指挥的直罗战役,也是在秦直道上发生。一条古代的军事要道,一条现代的军事战略转移路线,“金领带”与“红飘带”,一度在甘泉交汇和碰撞,跨越时空的想象,勾起后来者联翩浮想。

    秦直道就是从山脚下经过,然后跨过洛河

    世人无不知红军长征,亦有众多人知晓“雪地讲话”,但甘泉的这条“红飘带”怎样在这片土地上舞动,却知之不详,也鲜有报道论述。多年来,我曾请教专家学者,也和县内的干部和乡亲谈及,只是知晓个大概。2019年底,与时任石门镇党委书记赵延峰谈起这条路线,认为长征培训教育与研学应该增加这条路线,吸收沿途各种资源,增强红色教育的体验性,我们深以为然。10月,国家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们也顺势策划这条线路作为申报项目之一,这一思路得到了省市专家来甘考察时的思考和首肯。从地图上的圈点,到线路的实地踏勘,终于在2020年5月16日这天兑现。由中共甘泉县宣传文旅党委牵头、线路涉及的下寺湾镇、石门镇、道镇参加的“纪念'5.23'讲话发表78周年暨'奋进新时代、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填补了这项空白,弥补了多年的缺憾。最初就能预料到,这条“红飘带”一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会有许多朋友去徒步体验“长征”,甘泉的长征路必将在今后发挥更重要作用,继续在甘泉大地实景上演不朽传奇。

    长征路上写文章,文章会越写越长。我在记录一段启航之旅,我在追述一段革命历程,编织一段“红飘带”的经纬线,思路叠加,跨越时空,构筑梦想。

    2020年5月16日,我们从下寺湾毛泽东旧居向道镇“雪地讲话”旧址出发。

    先从甘泉最北端的桥镇乡说起。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甘泉段横跨洛河这一段,过去被称为“圣人条”,那时摩崖上还没有上官永祥的榜书石刻,老百姓更不敢奢望如今充满生机的桥镇乡。193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毛泽东、红一方面军离开保安县永宁乡石畔村,经马老庄,进入甘泉县境内的刘老庄,方家河和桥镇,前往下寺湾,一日行程八十余华里。当向导的边区干部,也许没有介绍“圣人条”,也许没有说“心形峡谷”、将军墓、石宫寺,却一定会讲陕甘边苏维埃政府。1935年4月下旬至11月,甘泉是陕甘边特委、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军委机关驻地。1935年4月下旬至9月中旬,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机关进驻甘泉县桥镇乡闫家湾。1935年9月中旬,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进驻下寺湾镇义子沟。作为后话,1935年11月,陕甘临时省委决定,撤销陕甘边三个直属区委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甘洛县,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完成历史使命。研究者表明,那时的甘泉,是陕甘根据地的核心。从照金到南梁,从南梁到甘泉,有着根据地建设的内在规律。根据地存在半年以上,且有完备的苏维埃政权,是新中央苏区的诞生地。

    下寺湾镇毛泽东旧居,虽然白云德家院的那株老梨树和野丁香花谢了,弱小的果粒初成,空气中依然带着甜香。红旗下,重温下寺湾会议作为本次活动的起点自有特别的意义。这里是洛河川市级重点镇,也是理想的文旅融合区。下寺湾历史资源丰富,香林古寺、金代瘗窟、敷政古城等古迹星罗棋布;自然资源鼎鼎大名,是甘泉大峡谷的核心区域,桦树沟、牡丹沟、龙巴沟等已开放峡谷为游客所熟知;这里山峦起伏,古村民俗文化独特。这里三川汇聚,良田万顷,“天下黄河富银川、天下洛河富甘泉”在这里充分体现,上世纪末,温室大棚在这里集中连片,蔚为壮观。这里更是红色旧址的富集地,以下寺湾毛泽东旧居为中心,荣誉军人学校、列宁小学、义子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都距离不远。除了旧址之外,这里再难寻找到毛泽东与陕甘支队风尘仆仆到达下寺湾镇的镇村面貌,但共和国的红色记忆里有,在此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及时纠正了错误的“肃反”,陕甘根据地转危为安。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中央对外名义和组织分工问题,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确定之后的战略方针,为中共中央南下和红十五军团会合,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作了重要准备。那座老戏楼已经不在了,在阴霾尽散的时候,陕甘边政府召开千人军民欢迎会,庆祝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作《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的讲话和“毛主席来了晴了天”的歌谣把指战员和洛河川群众的心闹红了。

    下寺湾毛泽东旧居,花开花谢,寒暑罔替。

    有必要再说详细一些,因为下寺湾会议非常之重要和及时,以至于此后的瓦窑堡会议也是下寺湾会议精神展开的过程。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研究了政治和军事等重大问题,也为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分歧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就听说了在陕北发生了肃反。这次肃反不仅抓捕了红二十六军营以上的干部,还把陕甘边区县以上干部列入黑名单,就连这里的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也被关起来了,肃反直接造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势紧张。11月3日,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听取了关于陕北苏区、陕北红军及其作战情况的汇报。毛泽东得知陕北肃反扩大化和刘志丹等被关押的情况,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会上成立了由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董必武、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保卫局局长邓发、中共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中革军委代表张云逸组成五人委员会负责调查和解决陕北肃反问题。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等人先期到瓦窑堡,由中央保卫局接管西北保卫局工作,先把事态控制起来;临行前毛泽东对王首道说:杀头不能像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那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错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随后,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董必武、邓发、凯丰、刘少奇、彭德怀、李维汉、林伯渠等出席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一是对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名义开展工作,中共西北中央局首任书记张闻天,西北办事处最高领导机构设立主席团,博古任主席,办事处下设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国民经济部、教育部、司法内务部、劳动部和工农检查局;二是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成员有王稼祥、林彪、程子华、徐海东、聂洪钧、郭洪涛。会议确定:大的战略问题,军委向中央提出讨论;至于战斗指挥问题,由军委全权决定;三是中央红军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建制,对外不再称“陕甘支队”,把刚刚成立的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四是针对新情况,决定了中央的行动部署。中共中央兵分两路:一路由张闻天、博古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北上瓦窑堡(子长市);另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和红十五军团会合,发起直罗镇战役,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迎着朝阳与红旗,每个人都开始新的长征。

    话题回到现在。我们沿着洛河的背砭道路上乘车行进,最大程度忠于当年红军的行进路线前行。从下寺湾的二道街过洛河,穿过贺家沟就是义子沟,这里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与照金、南梁一脉相承。今天正好是六十岁生日的摄友贺光明,硬是放弃了家人准备的寿宴,背起行囊和相机来参加活动,只因他是革命的后代,义子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就是他祖上的老窑院。他说起老辈们的经历,当年政府主席习仲勋曾在这里请毛主席吃过猪肉,所用的两张桌子的其中一个传承了下来,至今珍藏。这附近,有甘泉名吃之一的洛河川腌猪肉的加工厂,开得几家连锁店生意兴隆。

    过了义子沟、要子台,洛河在流经这里过几个大湾而变得湍急,过去背砭好多地段是不通路的,即便走阳面路也不好行进,可想而知长征时的艰难。过了关河峪、齐家坪、公家峪,就到了乱柴沟,这几个村子都是石门镇的地域。说起石门,那可是古代的天险,“龙湾”位于洛河川与北沟沟口,青州城、马超洞、跑马梁、古寨子各恃地势险要,历史上有三国的传说,明代有抗击套虏的记载,称石门雄关。又因孤城、天险、大河、绝壁、残月,有边塞诗的意境,早些年我曾将它列入“甘泉八景”之一,取名“石门夜月”。而今,石门镇政府驻地搬到了高哨村,石门村打造“豆腐小镇”,窑洞民俗酒店旺季一床难求,特色民宿正在打造,“古法豆腐”挂牌营业。石门绵羊沟有佛指山,寺沟有白鹿禅院,更有唐代的千年银杏树,秋来满树披挂黄金甲,禅意浓浓,引来游人如织。石门山多沟壑多,每一条沟内都有说不完的传说。

    话说队伍进了石门乱柴沟,到了齐塔村。大家下车各自准备行囊,分发给每个人带好鸡蛋、面包、饼干、火腿和矿泉水。预计爬山7.2公里到达刘塔村再至晋塔村,这个路段是昨一个晚上临时改变的。原计划从雷花峪村开始爬山,这说法源自于大部分的资料。但赵延锋之前打问过几位老年人,都说是从齐塔爬的山。他说,我们重走长征路,应该沿着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当年的脚步去丈量,不能怕辛苦,想一想当年革命的艰苦,我们难道多爬一座山都畏难吗!我这头脑一发热,就答应了。

    进山的道路,石门镇有个拐沟的齐塔村。   王坪片区的干部白宏楷送走我们,返身又去了贫困户家。

    第一次来齐塔村,这是一处幽静闲适,只有十几户村民的自然村,古朴的窑院、脑畔、栅栏,牛羊驴骡和炊烟,从沟里面进村也就是上山的路。到了山梁,回望村庄,这才发现这个村落点缀在一座山峁的山腰上。山峁是大山的延伸,中间的崾岘却低了许多,使得此处就如一个元宝的形状,至今仍残留着明显的寨墙痕迹,古人堪舆地形之利令人信服,其说诚不我欺。向导周成是刘塔村人,他指着村北山腰上的两排土窑洞,说那是当年徐海东的部队挖的,他们活动范围主要在王坪,后勤补给在张槐湾。村后沟大片的平整土地,大弓棚也建起了园区,村侧群山环抱中的山地也得到有效治理,梯田层层叠叠,绿意环绕中如聚宝盆一般。

    齐塔村的古寨子遗址,四面低洼,选址易守难攻。   刘塔村的周成是我们的向导,他指着对面半山上的一排土窑洞。   告诉我们,那是当年红军打的两排土窑洞。

    齐塔上山的路比较轻松,大家唱着红歌,不知不觉就看见前方的山沟有土地整治好的梯田,这是石门镇的刘塔村了。从山梁下到村里,需要绕过几道沟坎,昨夜的一场暴雨让山路有些湿滑,行走要注意。到了这些难行的地方,向导张大伟都要盯着拽着,一个一个度过危险地段。大伟是县一小的教师,又是一名热心公益的救援队员。前一天不放心道路情况,专门委托他和周成以及县文联主席刘虎林踩了一遍线路。昨天下午下班时候,一场暴雨袭来,老半天不见歇停,我不由得就急了,向县气象局求助,局长刘晓莉查看过卫星云图后,天气放晴,让我放心活动。山路一般是积不了水的,有些凹地除外,险道需要搀扶,群团需要帮衬,青山新雨后,空气格外新鲜,远远的一处田地耕作的农妇看见我们招手,喊着让我们下来喝水,村子里的老汉邀请我们到窑里吃饭,大家感觉又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军民分外亲的年代。

    故事有很多,走在路上说。   乡亲们经常在这里一边领略田园风光,一边唠着家常。   群山环抱中的盆地被改造成良田   有棱有角的山,生长有灵性的树木,这是大自然的艺术。   眺望刘塔,一座古村与耕耘的土地。   教师张大伟也是我们的向导,他是徒步爱好者,也是救援队的一员。   看见很近,其实还要翻山越岭走很远。   遇到危险的地方,大家听从向导的统一指挥。   远远的一位农妇冲着我们喊:“下来...,喝水来...!”   老周站在崖畔上,看着他熟悉的村庄。   短暂的休息后上路,回头给蹲望我们的老乡告别和留影。

    之前的路大致走了5公里,从刘塔村到晋塔村目测需要大致1.5公里,但要再爬过一座山包,两个村子就像“丫”字的两个分叉,大家都愿意选择走平路,这样就增加了路程,大约在2.2公里。半路上遇到从村里骑摩托出来的队干,听说我们在重走长征路,眉飞色舞地讲述家中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故事。他说这一侧的山梁原来叫做“跑马梁”,自从红军搭这过后改成了“红军梁”。他说当年家中的老辈们赶着新做的麻花送给毛主席,至今都是家族的荣耀。他还有许多红军的故事要讲,融媒体的记者李遂宁说,老袁呀,改天我登门拜访,把你讲的都记录下来。

    走在刘塔向晋塔的盘山道路上,其实应该再翻越一座小山。   晋塔山梁上的古寨子,依然残存着寨墙。

    晋塔是一座古老的村落,依山自然分布,错落有致。这里就是石头村的集合体,是石窑、石门、石墩、石墙、石磨、石槽、石畔、石板路的展示区,许多用石板细密斜插的墙面,留着岁月的沧桑,折射着光影的质感,令人流连忘返。“塔”亦称“塌”,地貌地形给村落的名称,这周围原有“八塔”之多,历史上一度鼎盛,多年前曾见过碑文中称为“靳塔”,功德博上有众多的山西商号,由此也可能衍生为“晋”的由来,原姓基本不存。这座古村多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摄影、书画名家前来采风写生,村里的住户愈来愈少,李广华、王文英老夫妻就是其中之一,前年宋渊拍摄微电影《别年》,就是驻扎在他们家,还顺便把主家发展成了主演。

    晋塔古村一角,树荫下的清凉。   密密斜插的石墙下有石门墩的守望

    晋塔周边的山脉大量出现红土层地貌,红土层之上是黄土层,黄土之上是绿色繁茂的植被。一些地方随着长期风雨侵蚀,一个个红土柱子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来,形成颇为独特的红土峰林。类似的地貌还有绵羊沟的佛指山,还有劳山乡的一些区域。省地调院李益朝老师判断其属于新近系上新统红粘土层,上边戴了第四系更新统的黄土帽。这种地貌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丹霞,但因其鲜红色彩,与红砂石相类似,像复活的火山流淌出炽热的岩浆。又有满山苍松翠柏,绿意盎然,灌木丛生、乔木挺拔,红与绿对比反差,极易入画,故而这些区域是书画家们野外写生、师法自然、妙手丹青的好地方。

    爬上晋塔对面的大山,对这个古村的回望。   这里地貌特殊,专家说是新近系上新统红粘土层。   风雨侵蚀后的红土柱子像雨后的春笋   红与绿色差对比明显,是天然的丹青。   又像复活的火山,流淌出炽热的岩浆。   松柏满山,早已情根深种。

    前方临近岳屯沟圪崂村,下山前再遇无名高地,再遇一座山的硬脊梁。山风呼啸间,四野群山万绿为之慑服,唯有红旗漫卷,呼啦啦飘舞间顿觉心胸溢满万丈革命豪情。看着同伴们轮番上阵,体验一把红旗手冲锋陷阵的风采,我耳边犹响起《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我又仿佛看见当年从这里走过的那支英雄的队伍,旗手紧握的旗杆也许叠加着汗渍与血渍,也许残留有弹痕,旗面也许有些破旧了,但它鲜红的色彩丝毫没有褪色,引领着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爬雪山过草地,靠着信仰、靠着意志、靠着脚底下混合着碎石子和树枝的厚厚老茧一路走来。经常“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前行。”需要提及的是,当年红旗走过这里并不轻松,史料记载,11月4日这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和军委直属纵队南下,由乡苏维埃政府派优红委员贺延林和白张栓作向导。这天虽然下着鹅毛大雪,风大路滑,寒风刮过刺骨冰寒,但是战士们说:“大雪纷飞北国天,同志身上没点棉,精神抖擞不怕冷,定要战胜大自然。”

    再次占领新高地, 山风呼啸,红旗漫卷。   山地已成为过去,退耕后的小树终有一天会参天茂密。   山腰,走过一大片次生林。   走过一道坡,下了那道梁。   对面的山,是下一个目标。

    岳屯沟原属甘泉高哨乡,后并入石门镇,是一条距离县城不远,风景秀美的拐沟。在雨岔水库启用之前,这里一度是县城的主要水源地,大小十来个水坝,绿盈盈清澈的水,皆源自周边青山绿树的过滤。传统村落有阳家坪、岳屯、二道窑子、老庄、圪崂、新庄、黄家窑,一直到烽火岔,至今仍留存一些古老的窑院,依稀可辨的石刻和对联,还有古老和近现代的传说。言者嗟叹,说这庄里水土好,使得一位久经战场的猛将在盛年归隐于温柔之乡。圪崂村周边和雨岔沟相同,山中蕴藏土龙骨,为远古时期象、犀、鹿、马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被广泛用于中药。前多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起见,盗挖行为被严格禁止。岳屯沟有山有水,自然有灵气,周末闲暇时,游览者前来醉心于山水之间。

    进入石门镇圪崂村,古窑、古墙,还有古槐树上的老鸦窝。   得知我们前来,圪崂新庄的小队长早早给我们熬上了米汤。   还有儿童团的好奇与观望

    行到圪崂,队员体力消耗已达平日高峰,面露疲态。幸得新庄村小队长听到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消息,提前熬了一大锅的稀饭,煮了一大桶的鸡蛋,调了几道可口的咸菜,给我们补充能量。大家也不客气,在他家的窑洞休息了一个时辰。小队长告诉我们,他的父辈就是红军战士。

    再次启程,大家告诫我不要再走了,劝我打道回府。整个队伍数我最为狼狈,开始还担心其他同志会掉队,不曾想自己近一个月前右脚崴过,肿胀尚未彻底消退,长途奔袭让伤势再度发酵,右腿先抽筋,左腿又转腿肚。抽搐时的疼痛总算熬过,按说休息是最佳的选择,可我不想退缩。暗付,筹划好久的活动不可亦不甘半途而废。红军不怕远征难,区区几十里路,今天爬也要爬过去。绝不让自己犹豫,我艰难走向面前这座高山,只是看着队伍中背着我摄影包的文化馆张登建,心中有愧疚。自己逞能,连累同伴了!

    沿着罗汉沟爬上旅程中最有挑战性的大山,有雄奇艰险,也有绿海通畅。   队伍经过一道梁 镜头放大,视野更广。   穿过一道“封锁线” 再过两道电网

    圪崂村对面这座大山村民称之罗汉沟峁。山梁自古就有山路,岳屯沟的人去九牛塔走亲戚,都是这条捷径。不说右侧的山坡整理出了上千亩的梯田等待开发,单说中间的罗汉沟,就有一处水坝,四周几百亩的耕地,是办家庭农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开发的好去处。赵书记一边走一边不忘招商引资,看我垂涎此地,借机鼓动我承包,心动之余差点就答应了,理智让我硬生生把一个好字咽回。甘泉处处都是好地方,走过这段6.8公里的山路,你就知道甘泉的自然生态怎样。别忘了欣赏沿途参天古木、野生浆果、奇花异卉,不妨下载个辨别植物“形色”的软件,拍个照片就能了解植物王国的神奇,至少能叫起它们的名字,下次相逢也好打个招呼。山中动物种类繁多,但大都隐藏在林木中暗暗窥视路人,人家本地人熟稔,外面的尽量不要独自前行,偶然有雉鸡野兔匆匆一闪而过,也不要追逐和尝试捕猎,也许那是山神土地布下的陷阱。走在这条山路,除了领会生态文明的深邃,建议多领略人文精神的广博。比如山中废弃的窑洞、遗落的羊场、阻拦大牲畜的栅栏、横越大山的国家电网、九牛塔村名的来源、清末兵营的驻地、上个世纪兴办过的木勺厂,还有康庄有没有姓康的村民,还是暗合康庄大道的寓意。广闻博见,让徒步不再寂寞,让思想在重走长征路上流动。

    道路有车辙的印痕,颇有秦直道的印象。 每经过一株大树,都有一种崇敬和安全的感觉。   临近九牛塔的花海 山沟里的耕地 几孔废弃的土窑洞倔强地挺着,相传曾是清代的兵营。   下得山来,年轻人的队伍已早早集结,盼望着,也许在数着我们几个掉队的同伴。

    九牛塔至乔庄还有不近的一段距离,原本宁静的山村被包茂高速的通行所打破。但乔庄一定要去,因为这里有乔庄毛泽东旧居和红军医院旧址,是甘泉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至今流传有袁存洲给毛泽东送白菜的故事。11月4日晚,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到达乔家庄村,部队宿营一夜,毛泽东住在党支部书记袁存洲家。老袁政治觉悟当然高,这天早早就收拾窑院内外,迎接红军,并将自家种的大白菜从菜窖里起出两大背送给警卫班。主席听说房东送菜就召见老袁,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谈话,了解当地情况,嘱咐今后如何开展工作,并在第二天临行前再叮嘱,留下一位红军战士帮助袁存洲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位革命领袖,胸怀九州,叱咤风云,如何对待一地一村一位普通的村支书。一位是1933年刘志丹来到这里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初始不知是毛委员,只是带着信仰与忠诚,拿出窖藏的白菜赠给需要给养的部队。那不是今天我们路边的大白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户家都是腌制咸菜,光鲜亮丽的蔬菜大都用于待客,两大背也许就是一冬的辅粮。

    乔庄毛泽东旧居,听两捆大白菜的故事。

    东沟是甘泉最长的一条山沟,乔庄只是其中的一条拐沟,就如叶片的柄和茎的关系。从蒲家沟往沟里,是原东沟撤乡的辖区。从现在地理位置看,特别是满防线作为国道动脉,东沟应该称为西沟。古时候传下来这名称,说明这条沟的西面有一处极为重要的所在,故称东沟。巴掌洼是过去移民垦荒之地,古军马场皆因水草丰美,从现在的遗迹最大的可能是明代的古城堡康黎堡,隋唐时期曾在这里计划设置都督府,城下有郑薄姬墓的传说,还有府村这个沧桑古旧的老村落,因川台地广阔,所以又称府村川。东沟生态植被繁茂,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有“天然氧吧”之称,特别适宜做康养。早年建有劳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在改造建设,创建4A级景区,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东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大批苍鹭、鸳鸯、野鸭生活于此。东沟小河盛产鱼蟹,流经之地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凉台水库湖光山色,景色优美,盛产匙吻鲟。周边曾入选影视剧取景拍摄地。今年又兴建府村川大型水库一座,建成后可为工业园区供水。东沟沟口村为纸坊村,新引进三十万吨乙醇加工项目。著名的“雪地讲话”旧址就在它的一个自然村--象鼻子湾村。

    “雪地讲话”旧址前,高唱《长征组歌》。

    观地形生联想,几方形神毕似的象形山,酷似熊象相争的场面。一端是粗壮的象鼻子蜿蜒匍匐,试图伸向奔流的洛河汲水,遇到熊罴巨掌的阻隔,一场劲搏豪斗后石化。一侧形成象鼻子湾,一侧形成史家湾。天生神奇之地,自然风云际会。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到达象鼻子湾,同红十五军团胜利大会师。这一日,天空洒落鹅毛大雪,山川大地厚积皑皑白雪。中共中央召开军委直属纵队三百人参加的会议,毛泽东冒雪在一颗大树下的土台子上发表了演讲,即著名的“雪地讲话”。他对大家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们长征胜利结束了,敌人围追堵截的计划破产了!367天,我们走过了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将载入史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些,出发时我们有8万多人,现在只剩下7000多人,十多个换一个,我们的许多同志在长征途中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留下来的同志是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考验的。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当万。现在,又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将来你们要走遍大西北,踏遍全中国。今后,我们要与陕北人民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读这一段讲话,读着“雪地讲话”全篇,不妨大声地朗读。那是不畏艰险、开天辟地、斗志昂扬的革命宣言,是深邃的革命总结,波澜壮阔,意义深远,是发出的革命号角,鼓舞时代,辉映未来。每一次瞻仰“雪地讲话”旧址,心中无限景仰,耳边回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

    当革命与艺术擦出火花,请来甘泉,来道镇,来象鼻子湾,瞻仰革命旧址,重温红色记忆,领略雪地意境。

    在长征的总结地,为本次活动做一个总结。

    按一日的活动行程,总长度约50公里,徒步20余公里,至此为止,返城休息。人的体力终究有极限,需要休养生息,以利再战。几株老树下,暮色苍茫间,一部分同伴先行转移,融媒体的老同事在给活动收尾,我两条像灌了铅的腿一点也不想挪动,如果能长出根须扎进这片热土也好啊,从大地汲取营养,给予我前进的力量。

    铭记过去,传承基因,展望未来。

    思维就如石子落水,水面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象鼻子湾的山那边就是史家湾,史家湾有新石器遗址,更有毛泽东旧居。隔着一条洛河,六里峁、三里峁,远远能照见道镇北山腰的红十五军团司令部。司令部的院子设计讲究,如今窑门上依然有民国县长刘学海为康宁镇所题的“闾阎屏障”的门额石匾,亦有“永宁堂”的斋号,寄望那个年代官吏乡绅的愿望。而真正给老百姓树立屏障,取得解放的是红军,是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18日,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北,与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成为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红十五军团成立后,于10月先后取得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的胜利,与红一军团胜利会师。指挥直罗战役后,这里发生了毛泽东向徐海东借钱过冬的故事广为流传。经过两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央红军衣衫褴褛,缺吃少穿,过冬成了大问题。毛泽东手写一张借条,让杨至诚(时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去找徐海东借钱。徐海东大将写于1965年的自传《生平自述》则是这么回忆的:“我对毛主席是真诚地拥护和热爱的。当杨至诚同志拿着毛主席批的条子,要二千五百块钱时,我把供给部长找来,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全部七千元。我说留下二千,其他五千元全部送交中央。当时我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的服务中央。”许多年后,毛泽东还对这五千块大洋念念不忘,他常说:“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要理解毛泽东对徐海东的评价,必须理解当时的背景,军需困难是一方面,一方面也是一种试探。“1935年的9月9日,一、四方面军分裂,毛泽东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这么写道。“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得知徐海东已率红二十五军先期抵达,军威鼎盛。此前,毛泽东与徐海东从未谋面,而从战斗序列上来说,红二十五军是四方面军的部队,也就是在张国焘领导之下的部队,徐海东是张国焘的老部下。张国焘当时已经另立中央了,徐海东到底是听中央的还是听张国焘的?关键时刻,徐海东表现了自己的坚定党性。”“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的服务中央”。“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正确的主义,正确的路线,正确的方针和纲领,我们还有一大批像徐海东这样忠于主义、忠于信仰的战将。”

    思绪在道镇这一片萦绕,这是一块很有说道的地方。不仅有良田千顷,农业发达,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多座温室大棚示范区坐落在这里,更是桃园广袤的地方,春天桃花盛开,桃林里诗歌朗诵,文人雅集。这里历史厚重,不仅有清朝道佐铺的繁盛,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是秦魏雕阴大战之地。镇南的兰家川与富县的李家川,两村风俗各异,一步可跨的小河,是关中农耕文化与陕北游牧文化的分水河。由此向北,沿着甘泉的母亲河--洛河,可以品尝甄家湾的香瓜,到南义沟新农村走一走,可以参观甘泉工业园区,那里有甘美矿泉、健康纳豆和八千里豆腐干等特色产品,清泉沟是北农大的故地,现在连着延西高速,即将兴建中通陕北(延安)快递产业园,姚店的石油装备制造,安家坪的大棚区后面的彭德怀旧居。特别是甘泉的魂在美水泉,去遗址公园游览,一定要倾听泉水淙淙有声,了解隋唐贡水,县令以印锢泉的故事,品尝与WOSS境外全球唯一认可矿泉水化验成分相当的美水泉。若要再往北,就到了甘泉县城。

    这是一条红色的路线,树木像战士一样,即便倒下,也要朝着前进的方向!   虽然蜿蜒曲折,但铮铮铁骨,势如龙游九天。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前行的道路上立下丰碑。

    她是黄土高原绿丛拔节抽穗出的兰花花,一座秀丽、精巧、淳朴的小县城,洛河水从她的身旁缓缓流过,残存的古城墙傍依着现代化气息。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汇集了全县近半的人口,铁路、省道、街道从县城穿过,市政设施、商贸物流、住宅小区星罗棋布,焕发着县城新时代发展的生机。伏陆山下、瓦窑沟里、太皇山侧、西门坪间,这里历经的变迁故事太多。西山脚下,矗立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巨幅宣传牌,昭示着这里的人们不忘革命历史,继续重走长征路的决心。史料记载,当年毛泽东从道镇并未经过县城,基本按原路返回。12月8日,毛泽东率中央军委机关,经乔庄、圪崂、雷花峪到达王坪,行程60华里。毛泽东住在该村魏树旺院里。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联名发表了《告陕甘苏区劳苦群众书》,9日,毛泽东由王家坪出发,向北经魏家沟,翻稍山向安塞方向,去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进发。王坪处于甘泉县城西北,其北面是劳山川,劳山河、210国道与西延铁路并驾齐驱,一个相对较窄的川道和众多的拐沟,这里是劳山乡的所在地。

    劳山乡农业除蔬菜、蘑菇之外,重点发展养鸡,劳山鸡业是延安最大的禽蛋输出企业。延安刺榆酿造公司生产的黄酒和甘泉豆腐、红小豆同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相传劳山以犒赏劳军而得名,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宝塔区毗邻的湫沿山至今留有狄青寨遗址和烽火台。山下的野猪峡,发生在1937年4月下旬一个惊心动魄的日子,周恩来同志生前经常回忆起,他一生中最为惊险的一处遇险之地。位于劳山乡登山峪村,有1934年11月1日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下辖直属的的肤甘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劳山乡劳山村南一公里的“劳山战役纪念园”,苍松翠柏肃穆,革命烈士在这里安眠。它记录着纪念着1935年10月,在这里发生的劳山战役。那年,国民党集结兵力15万人,掀起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形成南、北、西三面夹击之势,大举进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那时,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成立了红十五军团,他们在劳山精心布局了一个“口袋阵”伏击圈。10月1日,劳山战役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取得了全胜,共歼敌370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辎重,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震动了整个陕北,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开展了统一战线,改变了陕北的整个战局,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即便生存条件极差,也能快乐地结出累累硕果。   待到秋日,火红的三角枫洒遍山岗。   这是一种黄土高原普通的灌木,土名曰黑刺、黑秃梢等等。   它牢牢保护着水土,挖不尽,燎原生,面对敌人刺如剑,笑看亲人香扑面。   非凡的艺术自然造化,伟大的创举来自革命先驱。   在世界之林脱颖而出的,都是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言至于此,看官,方知晓我天马行空的原由,舞长征“红飘带”,系甘泉大团结。这个结连缀着甘泉红色资源,也揉和着这片热土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它们都是我们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国家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来,近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的通知》,甘泉被列入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陕甘宁片区三个片区;(陕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分省份规划(建议稿),以重要区位、会议、战役为标志设立的园区片区中,甘泉下寺湾片区进入“十区”;延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甘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是非常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之前,“重走长征路”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曾设计有突围之旅、转折之旅、出奇之旅、团结之旅、挑战之旅、卓绝之旅、曙光之旅、会师之旅。但,有一个可能被遗忘的、雪藏的、珍贵的旅程,当是我们甘泉的“总结之旅”。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甘泉是红色的土地,曾留下革命的足迹,洒下烈士的鲜血。因为有红色传承,才有今天幸福生活,我们为生活在甘泉而自豪。从下寺湾到雪地讲话,讲的都是团结的大问题。毛泽东在那时说:“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毛泽东那一代人,有着海纳百川的心胸,超越历史的视野,他“深信他的人民,坚信他的主义。”这种使命感,就是共产党人风雨不动、安如磐石、矢志不渝的理性信念。当前,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中,我们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正视存在的问题,应当团结一心,担当作为,谋求发展,需要我们从身边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做传承者、宣传者和践行者。讲好甘泉故事要靠甘泉人民,我们要深入挖掘、整理、还原发生在甘泉的红色印记,大力宣讲“甘泉是中央红军长征总结地,是‘雪地讲话’发表地,是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会师地。”铭刻好甘泉大地的红飘带。我们要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抓住“红军论坛”在延安举办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85周年的重要节点,加快“雪地讲话”旧址、义子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和劳山烈士纪念园建设,把红色旧址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无愧于奋斗在甘泉、牺牲在甘泉、奉献在甘泉的革命前辈。要牢记毛泽东雪地讲话中提出的“伟大使命”,干好甘泉的事,走好我们的长征路,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忍冬”方能“含笑” 落叶成泥,化腐朽为神奇。   这是一条生态之旅,沿途可品山杏。   木瓜 马茹子 杜梨经过秋霜,果实美味

    按照“全域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和形势需要,围绕做好“一水、一谷、一红、一绿”四篇文章,我县已启动了包括全域旅游、大峡谷景区、十四五文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和项目策划,我们力求将各项规划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既符合甘泉实际,又具有落地性强的特点。这其中,红色旧址包括长征旧址遗迹,以及历史遗迹、生态资源、黄土风情文化,工旅、农旅结合点,都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等待我们去采撷,用精品线路把它们串接。长征专家刘西建老师就曾说,他看好甘泉三个项目:下寺湾游客中心、红军路和雪地讲话纪念馆。我理解“红军路”就包括从下寺湾会议到雪地讲话这条红飘带,包括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到甘泉大峡谷这两个高级景区的连接路,包括从府村川延伸至桥镇子午岭秦直道的历史通道。它是县内旅游交通大环线,是红色之旅、生态漫步、历史追溯。

    但一定不要迷失方向,忘了初心!我们前方、我们心底、我们记忆,早已铭刻飞扬着长征的红飘带!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因为甘泉大地故事多;为什么要讲这么长,因为长征之路真漫长;为什么话题这么重,因为使命责任很沉重。这是我的所闻所思所想,是孩子对前程的热望,是妻子缝制征衣的针脚,是乡愁里母亲说不完的絮絮叨叨。

    甘泉,这片神奇的土地,因为红军长征,早已被深深烙印和铭刻了一条红飘带,她划出的弧形,与红军长征在中国版图上的轨迹神似。这,是中国革命之缘,是圣地延安之缘,是美水甘泉之缘。最近,与一位在陕西工作的瑞金朋友聊天,他常谈起红军出发地的故事,谈起先辈们的长征,说到长征故事,哼起客家话,他说,每次每次每次,想听,想唱,想流泪。我不假思索地说,因为你生活在这片热土,因为你是革命的后代,因为你熟知历史了解长征。“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作为长相厮守长征总结地的甘泉人,应倍加珍惜这条铭刻在甘泉大地上的红飘带,勤加拂拭,无愧我心,让她更红、更美、更靓丽。

    (后记:这篇文章花了我很多心力,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曾几何时,它被悄悄归入私密博客。怀疑是因敏感词,但反复筛查不到。不是因为朋友想阅读这篇,真不想再编辑,太累人了!一万多字,上百幅照片,不是个简单的任务。辛苦一些,只愿能对阅读的朋友开卷有益。)

                                                                2020年5月19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征,铭刻在甘泉大地的红飘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jv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