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古道,探其秘,历史堙没过去。穿越荒野,起黄尘,我辈追寻足迹。夯层犹在,瓦甓遍地,怅然心伤际。草木有情,守望几多世纪。遥想秦始皇帝,兵马直通之,数番决议。甘泉宫中,睥睨间,了无诗情画意。安内攘外,扫狼烟务急,功在社稷。男儿壮举,不屑后世猜忌。 ----------湛武《念奴娇.秦直道怀古》
一段游记,记述一次经历。开篇,先写几句诗词,是古人常用的格式。我忽然明白,这是先亮亮嗓子,舒一舒心中块垒,即便是不讲究平仄,挂了首打油词,贻笑大方也要如此。
话不说这秦直道的辉煌过去,也不喟叹这浩大工程险些被世人忘记,单说有志丹人宿平的一番义举。时在2016年7月26日,受志丹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收藏家协会主席宿平邀请,甘泉县秦直道爱好者十人参与了由他牵头主办的“探秘秦直道”志丹行活动。活动之初,我担心这么大的活动,在四天前还没有经费着落,能办成功么?不料,短短数日,他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众多赞助商的鼎力相助,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先生,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建一先生,以及国防大学等一批专家教授的亲临指导,殊为不易!
宿平与县文联胡主席作欢迎宴会致辞 简单扛硬的文艺演出 将军广场的启动仪式志丹县的秦直道遗址,据文物普查和考古专家订证,在县境内经4乡36村,全长105公里。南从甘泉县方家河、榆树沟入志丹县永宁乡柏树畔村,经孙树坪、巷渠、任窑子、安条、麻湾子、牛棚圪、曹家畔、土门,又经双河乡南梁、新崾崄、杨坬塌、陈庄科、杨湾、东沟门、白杨树湾、花园寺,侯市乡土窑子、中庄湾、新胜条、李条、何条、周条、刘条、小河湾、王南沟、南崾崄、阳湾、胶泥条、负山、寺湾、胡家沟、张沟门,杏河镇杨崖根、太平崾崄至曹老庄出县境,入安塞县曹嘴子村。行程中发现,境内残存路面南段较北段明显,且多与通村道路相交集。
志丹秦直道周边地貌第一站先来到志丹县杏子河流域祖师山的窨子群。窨读yìn,本意,地室也。——《说文》。徐锴曰:“今旧京谓地窖臧酒为窨。窨,即隐蔽的山洞。陕北人所说的窨子,就是修在悬崖上的石窟崖居。窨子相互沟通串联,形成窨子群,对外有栈道或悬梯通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故而有藏身、储物、生活、防御等功能,古时多用作逃匪避祸之用。陕北地带多有开凿,比较壮观的有甘泉下寺湾香林寺窨子群、志丹永宁山窨子群及此处。听介绍,祖师山窨子群为清代开凿,对此我有些怀疑。甘泉境内有唐代的窨子,洞口雕凿有力士造像为证;有明代的窨子,为防止套虏入侵;但更多的是宋金时期开凿,那时战乱频仍,有财力的地主家为躲避战乱匪祸而开凿,并留有纪年题刻,将一应花费、开凿人的姓名记录下来。窨子里有卧室土炕、有餐厅厨房、有储粮蓄水池、更有静室佛堂。清代同治年间有回乱浩劫,事发突然,且消息人为封锁,知道了也措手不及,哪能临阵做这费时费力的活计。但未前往考察,不敢妄下断言。
远眺志丹县祖师山窨子群 杏子河流域宽阔的川地志丹的地貌从一入境就能看出明显的不同。洛河峡谷山势陡峭,裸露着红砂岩,纵深地段山峦起伏,土壤贫瘠,植被较少,像杏子河流域这样宽阔的沟台地颇为稀少。祖师山窨子群河对岸,是“水包城”遗址,且极有可能是行宫遗址,处于杨崖根秦直道以北,马家沟附近区域。遗址坐落在二级台地上,尚有夯土的城墙、散居的村落和大片的农田,视野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背靠大山,是古时理想的建城位置。
多年前,宿平曾带着我们几个朋友来这里考察,我竟有缘搜寻到一块战国的虎纹瓦当残片,面径16-17公分,浮雕有一虎,卷尾、回首、张口、吐舌,动感十足,观之感觉虎在发怒,隐隐听虎啸声声,虎威令人悚惧。可惜残了半块,难窥全貌,很怀疑剩下的部分有猎人长矛,刺向兽王,虎因受伤而怒。此瓦与秦雍城动物瓦造型有相似之处,或为秦瓦。
再次走在这片土地上,看大片的豆子结荚、南瓜泛黄、糜子吐穗,玉米的璎珞飘洒在身上,也看到随处可见的残砖断瓦,野兔快速奔跑,雉鸡兀地从眼前腾空而起,感觉到历史在这里如此地厚重,能嗅到文化的馨香,感觉到萌发的勃勃生机,心中不由期翼着什么。脚下一踢,带出个有折楞的瓦片,用手一擦,竟冒出些花纹来,不由的一阵狂喜。好事连连,正追赶回归的队伍,瞟见草丛中又有半个折楞的罐底,底部没有图案,怀疑是一面素瓦,一并带走。后来清洗,高兴得差点窒息。一方是变形的云纹残瓦,凹凸有致,酷似剑戟,有瓦范的味道,属于少有的瓦当品类,背面的筒瓦只占三分之一,也为少见。另一方瓦边沿切割明显,排除了瓦罐底的可能,为素面半瓦当残片,与战国魏瓦当相似。两方瓦面径均为13公分。
水包城在战国历史上分别为魏和秦占领,魏文化与秦文化肯定留下影响。史料上分析,至迟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领域,当包括子长、延安、志丹等一带。惠成王更元五年,秦魏雕阴之战(今甘泉境内)打败魏将龙贾,收取河西之地。更元七年(前328年),魏将上郡全境十五县之地献给秦国。近70年间,魏在这里统治的如何,原城池是否为魏所筑,秦接管后做了哪些修整,这些都有赖于考古发现,地表的残砖断瓦无疑也有助于佐证一些史实。
有趣的是,我相机的两个镜头盖先后都丢失在秦直道上。一个丢失在甘泉赵家畔,一个撂在了水包城,许是狂跳的心影响了镜头的心情,它快乐地献祭给了这片古城遗迹。快乐地心痛之余,好友说你知足吧,有所失才有所得!这话很疗伤,我于是又快乐起来。
战国.虎纹瓦当 战国.云纹瓦当 战国.素面半瓦当 水包城的瓦砾探秘的队伍行进到何条,跨路一条横幅,大意是“何条老窖为秦直道探秘壮行”。厂房门前一张八仙桌上,一大坛酒,一溜斟满烧酒的酒杯,火辣的口唇灌进纯粮酿造,必是很猛很痛快。无奈自己那天牙疼的厉害,没敢沾酒,钻进了秦直道路面修造的老作坊,品味传统工艺的流程。
土法酿造作坊车队路经安条林场,不远处就是任窑子建筑遗址,这里也被怀疑是秦直道行宫遗址,位于志丹县永宁镇任窑子村西约200米处。现存一处高出地面约15米的夯土台基,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80米,俗称“营盘山”。秦直道即位于遗址西侧。土台四周皆有夯土痕迹,夯层厚7至15厘米不等。南侧有十数孔土窑直接开挖在夯层上,窑洞之下十余米的斜坡,还住着一户农家,他家的土窑也开挖在夯层,由此可见夯筑工程之大,绝非是一两级台阶。农家弥漫着酸甜的味道,小院里平摊着摘来的野杏,沤去果肉的杏核、去核的杏仁都是可出售的农副产品。主人向各位专家演绎着行宫的故事,述说着他的发现,这是一场快乐的交谈。缘山而上,梯田种满了庄稼,小径上野花芬芳,苹果树也结出酸涩的果实,唯有四周断面及地表的残破砖瓦无声无息。
开挖在夯层的土窑洞 走进农家现实的“行宫” 草径上摇曳的蒲苇花 绳纹板瓦与野花 发现战国.中心网格纹云纹瓦当残片 舞者小芳 安条林场秦直道合影落日余晖中,队伍行至九吾山景区。此山又名马头山,明史记载,此山为道教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建观,因毗邻秦直道,两者也应有某种关系。2004年,这里发现有一尊道教真身彩绘泥塑像而轰动一时,县上为此重修了殿宇和绵延数公里的步道,设置了景区管委会管理。我曾瞻仰过真身塑像,这次就不再叨扰,不如在凉亭上欣赏这满山的秀色。
九吾山秀色翌日清晨,聚宝假日酒店,活动方安排了王子今、肖建一先生的讲座,讲座内容都与秦直道及其起点甘泉宫有关,有考古挖掘图片展示,也有史书关于秦直道的记述和勘察发现、争议和探寻的方向,给众位秦直道爱好者一次知识普及。
秦直道专题讲座现场上午,告别了热情好客的志丹,告别了宿平主席,起身返程。受延安市电视台及其《大秦直道》电视专题片摄制组及甘泉文化人士的邀请,王子今先生欣然随我们前往甘泉。在下寺湾镇用过午餐后,我们从桥镇柳洛峪上山,直插甘泉富县秦直道交界处。因前几日暴雨致安家沟山上的道路损坏,故改由此道前往,也因此没让王先生看到甘泉的堑山堙谷遗址、桥台遗址、箭湾垭口遗址和赵家畔那多达60米的宽阔路面、寻杏铺的茂密森林。
山高林荫,道阻且长,踏入梨树窑子的秦直道上的草地,车辆就如烤熟了的面包包裹进硕大的生菜叶中,顿时一片清凉。同行的一辆车却因辗到了树茬上爆胎,于是几位老手忙不迭地安装备胎。我们一行人步行前往大寨子方向,高原上的秦直道绿草如茵,蓝天上白云流淌,一条便道蜿蜒直通天际,一时间恍若进了草原牧场,心情格外爽朗。
草场有农家,有大片的玉米、豆子、洋芋种植,兼搞牧业,生活一定与其他人家不一样。市电视台对他们进行了专访。再往前,就是富县“大寨子”遗址,这是一座类似于任窑子、墩梁那样的高台遗址,整体呈圆形,其上高耸着一座信号发射铁塔,农民种植有密植的玉米。为防止畜类侵害,阻断了四周的通道。同行的富县文物局原局长陈兰,是一位从事文物事业十六年的女性,也是一位实践丰富的专家。她希望大寨子遗址是一座秦行宫遗址,苦于找寻不到佐证的实物。这一次,大家一起帮她寻找,四周瓦片较多,多为新时期时代的彩陶片、夹砂陶片,亦有近代的光面灰陶,独不见秦汉时期的建筑残片。甘泉的墩梁也与此类似,只是尚未仔细踏勘,勘察地表文物,尚不能做出推断。秦时古道设有兵站及行宫,相传十公里一兵站,三十公里一行宫,为一天行程,便于皇帝巡游。我疑心安家沟或为行宫遗址,往南当在墩梁附近应有行宫。
墩梁为甘泉境内最高山峰,居高望远,风光无限。多年前,曾与伟宇户外驴友徒步直道,露宿墩梁。夜晚篝火边,大碗喝酒,见证驴友“大锅子”与“红绿灯”举行婚礼,不觉此情景已成久远。当年那队人马,“山公”、“华南虎”、“羚牛将军”、“翠花”,还有那小两口,他们还好吗!
秦直道考古,不仅是当时在建的行宫、兵站、烽燧、桥梁、垭口、道路,也应当包括古往今来的所有遗存,包括村庄、庙宇、民族、风俗、信仰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墩梁附近的清代关帝庙,有三通碑,碑文记述有当地人文自然的大量信息,捐赠人有山西等商号,表明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当地人烟稠密、商贾往来频繁、秦直道仍作为交通要道通行。
王子今先生学识渊博、著述等身,精通秦汉史,特攻交通研究课题,成果丰硕,他作为《芈月传》等多部大型秦汉古装电视剧的历史顾问而为人所知。依我看,这老头睿智、风趣、直率、健谈,腿脚麻利、能吃苦,勘察古迹事必躬亲,说明治学严谨。在志丹时,我问他对陕北酒令有什么看法,他直说“没意思”。当一位美术教授谈到学习书法如果不临帖15年不算入门时,他一句“汉隶的作者临谁的帖”把人呛住。这晚,应延安电视台盛邀,又奔波至延安的演播室录制访谈到午夜,说明他急公好义,把别人的事当一回事,不顾自己疲劳与辛苦,这是一种优秀的品格。我于是壮胆建议,邀请先生于秋日满山红叶时再访甘泉秦直道,他欣然应允。
秦直道.梨树窑子附近 秦直道.大寨子附近 野杏满枝头 一种不打眼的花--洋芋花开在直道上 天高云不淡,草密更辽远 穿行在秦直道的密林中 富县“大寨子”遗址 趁着王子今先生歇息补照 我也沾一沾秦汉史学家的书卷气 学者王永岗陪同王子今先生勘察甘泉墩梁附近的烽燧遗址 辨识甘泉段清代关帝庙石碑文字 王子今先生接受甘泉电视台记者采访王子今先生的同学,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再明先生长年致力于秦直道考古项目,曾主持富县秦直道遗址考古发掘,获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和赞许。可巧,他因病在延安某地隐居疗养,我与几位朋友有幸陪同王子今先生一起前往探望,见证了两位考古巨头的术业探究,见证了两位的同窗友谊,不禁唏嘘感慨。
张再明先生疗养之所 两大考古巨头的拥抱两三日内,大家因秦直道而结缘,专家、学者、爱好者、大众,纷纷把目光投向这里。志丹宿平主席发起的探秘秦直道活动不是第一起,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起,秦直道是永远的秦直道。通过活动,唤起全社会对这条古道的认知,大家自觉去宣传它、保护它、研究它、合理地去利用它,服务于这个时代,并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它终会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夜深,完结此记,再作歪诗搁笔,曰:夜阑卧听潇潇雨,疑是边塞擂鼓声。古道热肠犹未晚,暮色未几放晴天。
2016年8月1日深夜于单位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