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岚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因节期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历史悠久,其起源一说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关。古籍《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相继效仿,逐步传到了民间。
另一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播之时,人们都会祭祀土地神,祈盼五谷丰登,谓之“春祈”;到了秋季收获时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灵护佑,称为“秋报”。《诗经·周颂·良耜序》记载:“良耜,秋报社稷也。”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各家都要拜土地神,同时农民也为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从古人“秋报”活动中演变产生的。
祭月、拜月反映了古人对月亮和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着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逐渐减弱,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赏月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习俗。
据历史学家推断,赏月最初是由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从魏晋历唐宋,至今盛行不衰。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又亮,正是赏月佳期。加之古时交通不便,想念远方的亲友时,双方共同看到的这一轮明月就是最好的联系纽带了,“千里共婵娟”便是人们对这份思念之情的最好寄托。古人面对中秋皓月,仿佛面对可以倾诉衷肠的密友,故而都会对月感怀,遥寄思念。而历代文人墨客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阁览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李白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举手投足间,其豪迈、洒脱、放达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其千古佳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让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述的场景和意境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令人击节赞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文豪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幽寂画卷,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极富哲理,并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堪称赏月的最高境界。
今天人们赏月,科学家会提前精确计算出月亮最圆最大的时刻,但不管是十五圆还是十六圆,也不论哪一年哪一月会出现“超级月亮”,中秋月才是最让人喜欢和怀念也最易产生遐想的。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如今中秋节不仅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且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中秋,远方的游子赶着回家,期待着与家人和亲朋团聚的时刻;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望祝福,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中国人的中秋总是最温馨的节日。其实,中秋节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及整个华人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轮圆圆的明月、一块香甜的月饼不仅寄托着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中秋节的文化影响力也将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