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心情难以平复。因为很压抑,压的人喘不过气。
故事主人公汪文宣到底是怎样的人?我一直在思考。
他懦弱胆小,在工作上对于周主任和吴科长的压迫,他不敢反抗,甚至是委屈求全,尽量不得罪他人。妻子和母亲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谁也看不顺眼。母亲尽心尽力为儿子忙碌劳作,对儿子的爱已深入骨髓。但她对儿子的爱是自私的,这种爱绝不允许他人分得一杯羹。妻子对文宣的爱是让她妒火重生,她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竭力反攻。而且对于儿媳的不问家事,追求摩登的种种行为,她十分不满,这种不满让她失去了理智。于是她们俩的战争终究是无止休的进行下去,但文宣对此则束手无策。他只是充当一个老好人,两边皆不得罪,这样是绝对不可行的。他的态度不定,他不想因为婆媳之间的战争而影响到家庭和谐,他一会儿偏向于母亲,一会儿又周旋于妻子。这种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也多见,我想重点是要解决母亲和妻子之间矛盾的隔阂点是什么?然后再进行解决,而不能态度不定,偏袒于任何一方。
文轩有一句口头话: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样的惩罚?对于这样一句话,有着极深的意味。试想一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兵荒马乱,人心浮动,社会黑暗无比,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有什么公平可言呢?公平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罢了。文宣总在心中呐喊,在内心中诉说苦楚,但无人理会他的沉默呐喊,他只能在沉默中死去,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事实。一个老好人,一个安分守己的知识青年,却在沉默凄惨中不甘的死去,这仿佛是对那个黑暗动荡社会的无声控诉。
对于文轩来说,寒夜是漫长而清冷的。
寒夜象征着抗日时代的艰苦。寒夜是漫长而寒冷的。在抗日战争年代,民族之耻、家国之悲和个人命运的沉浮皆看不到生机与希望。文宣有理想。他与妻子树生在大学毕业后计划着办一所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但战争无情的摧毁了他的理想。他和家人被迫逃亡,连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保障不了,何谈梦想呢?无言的沉默是一种反抗,他委曲求全,在面对好友柏青和钱老的接连离世后,他绝望了。完全看不到生活的前方到底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家庭无止休的争吵、战局的变坏、上司的无情打压和妻子的出走。文宣本质上是个文弱书生,他没有胆量与气魄反抗,他所做的就是默默接受不幸。文宣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
他最后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死在了家中,他是极其不幸的,他只是社会时代的一个缩影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