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书单现在才整理出来,实在是春光明媚在屋里待得时间太少,加上懒癌发作(主要是这一条)。
平时写读书笔记的好处就是,素材多整理起来容易,而且集中起来看,对自己这段时间的看书类型有个总结,可以很好的查漏补缺。
一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寻找自我的魔法 喜欢:五星
看了本神奇的书,书名有点俗《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寻找自我的魔法》,吸引我的只有一点,它的作者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写了《美食,祈祷,恋爱》和《万物的签名》。
作者以两次TED演讲为蓝本,创作了本书。
书中对创意的说法很有意思,称不是我们发现灵感,其实是灵感找到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将灵感实现,它也会离开找到其他人。
就像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故事本来是我想写的,这个电影我早就构思想过,这个作品的想法我几年前就提过。。。。。。
这些灵感本来都敲过他们的门,而他们对它说了“不”,转换成平常的语言会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再等等、我不能。
那是什么让我们没有完成灵感的寄托,只成为一个平庸的懊恼者。
作者认为是“恐惧”,每个人的“恐惧”都不相同,但这都影响了“勇气”的靠近。
作者提醒不要为自己的弱点辩护,承认是转变的第一步。如果我们缺少勇气,那么究其原因是恐惧在拖后腿。
书中作者有个很妙得比喻,她说当她发现事情的真相后,她将大脑扩容:
想象着带着“恐惧”和“勇气”一起出游,并且对“恐惧”说我们仨现在同坐一辆车,车里有足够大的空间,我和勇气才能碰方向盘,恐惧只能起提醒作用,不能决定方向,说好规则大家和平相处往前走。
一个想法伴随而来的往往还有难题,有人止步于想法,就是缺少了难能可贵的--往前走。
所有的好创意刚开始都会让人望而却步,而我选择了迎难而上。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二
《雷雨》剧本喜欢:四星
曹禺的《雷雨》剧本,确实精彩。
所有故事冲突在一天内发生,而矛盾的主线却贯穿三十年,时间上的运用很巧妙。
之前一直认为四凤是女主角,看过剧本才知道那是个“障眼法”,真正的主角是蘩漪,正是她推动了故事,激化了矛盾。
但她也最让人可怜,侍萍还有机会逃出去,但她没有。
她清楚自己的处境,将自己交给心目中的爱情,期望能离开让她窒息的家,甚至她还放弃了母亲的角色,这方面她是自私的。
周冲在整个故事里最为“干净”,像个天真的孩童,让人不忍伤害,可最后剧本的安排打碎了这种“假想”,大家都是牺牲品,谁都逃不掉。
原剧本中几乎没有什么描述,全由对话支撑起整个故事,对话特别考验功力,即不能有废话还要能释放信息将故事推进。
这部经典确实如天外飞来一笔,不愧为中国近代史话剧的代表作。
写《雷雨》的曹禺当年才22岁,这样的才华让人惊叹,谁也解释不了,学生时代的习作也成了他个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后来他也写过其他剧,但都不如《雷雨》名气大。
三
《你一生的故事》 喜欢:四星
之前写过,详见:
四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喜欢:四星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实际是各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得主的演讲集,这些大神从不同的角度来告诉人们他们是如何走上这条艰苦之路并取得成功的。
说到非虚构写作,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新闻报道,事实上本书里的很多作者都是出身于记者,定期给报纸、杂志写稿,最后才自己写书,而这一切离不开之前大量的写新闻稿的积累。
开篇第一章就是普利策新闻写作奖获得者,现为普利策奖评委的雅基.巴纳金斯基的《故事之重》。
你很难不被这篇文章打动,如果我当时在演讲现场(如果听得懂)估计会老泪横飞,他描述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让你仿佛身临其境,你不光只看到那些场景,而且被牢牢地吸引在那里,不得离开。
他在讲述1985年为《圣保罗先锋报》报道埃塞俄比亚的饥荒时发生的经历。边境的一个饥民营聚集了10万人,每天都有大约75人在他面前死去,而他唯一能做的是问他们问题,并记录下来。
到了晚上他感激黑夜,因为这样就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让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但耳朵无法停止去听,生命最后的抽泣、呻吟、嘶喊,又有75个人死去。
这种痛苦的折磨下,他听到了另一些东西:歌声。
他怀疑自己产生了幻觉,人在面对这种惨状的时候,怎么还能唱出来?
他找了一个又一个翻译,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有人告诉他,这是在讲故事。这实际上是他们的学校,老人们会让小孩子围拢过来,歌声里有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律法。
为什么人类需要故事,没有故事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会四处飘散,彼此之间毫无差别,没有任何东西会有任何意义。
作者的文笔优美而有力,让我明白何为好文章,这篇打动我的文章最后写道:
人们经常说,是语言让我们成为人,这个想法已经受到挑战,我们发现猿、鲸鱼也有语言,之所以不会因此而感到威胁,老实说,是因为我觉得让我们成为人的是故事。
而只有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我们才能保持自己为人。对于讲述故事而言,所有的讲述也就重在这里:你要如此地去讲,犹如世间唯故事独存。
书里的作者各有千秋,你可以从中找到你喜欢的方法学习。
五、六
《饮膳札记》《人物速写》 喜欢:四星
找了林文月的《京都一年》好久,图书馆没有,网上也基本绝版了,毕竟算是小众的书。求而不得,就找她的书来看,想先一睹文采,再慢慢等缘分的到来。
一口气翻阅了几本她写的散文集,有本讲吃的挺有名《饮膳札记》。
不是食谱越胜似食谱,写她先吃然后尝试自己做还宴宾客,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描写的轻松有趣,看着看着就有想试一试的冲动,在她的描写中菜都不难做,记住了几个打算试一下的,福建芋泥、三菇汤、炒虾仁。
还有一本《人物速写》,不是指画画,是指用文字描写,让人物跃然纸上,感觉这个人就像在你面前展示着她的故事和情感。
她真的做到了,印象最深的写一个日本妇人,作者第一次见到她就用了一句交待:年华也显然向晚。不写多少年纪,用词之精准,让人感叹。
作者与她相识后,间接知道了她与老师的情感故事,故事不长却曲折弯延,让人唏嘘一段畸形之恋终以孤独收场。
明明是不道德的爱,作者却没有批判,只是描写出当事人的挣扎与老年的孤苦。
更加期待作者写的《京都一年》,不知道她会写吃的还是人物,总之力道刚刚好的文字,让人读书起来没有负担,这样的书每天都想看一本再入眠。
七
《巨流河》喜欢:五星
最后来说说历时一个多月看完的《巨流河》,这本书我看得极慢,基本算是逐字逐句看完,舍不得漏掉一点。
它集历史的厚重,文学的典雅,求知的渴望于一体。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形容此书再适合不过。
之所以这么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解答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读书的意义。
一直以来读书被分为两大阵营讨论,有用与无用。
如果读书无用,那要以什么来理解这杂乱的世界。
如果读书有用,为何困顿的读书人在这现世中比比皆是。
《巨流河》用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
齐世英为救国弃文从戎,后又心系东北年轻学子创办“东北中山中学”,抗战期间为保持与世界信息同步创办“时与潮”杂志,这本杂志成为战火中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食粮。不管他在什么位置,他都心系教育,在做一个读书人自认应该做的事情。
齐世英是温和洁净的性情中人,极少表现情绪,可当首都南京被日本攻陷后与家人在汉口重逢,泪流满面对家人说:我们真是国破家亡了。
到台湾因反对蒋介石的政论被开除“国民党籍”,他不以为意继续以谦和待人处事,晚年在采访中绝口不提1949年后的国民党政务。
谦谦君子一生淡泊名利,他用能力所及影响了千万年轻人,许多人以他为尊为榜样。
在书中,这样“矗立”的人物有很多,创立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先生,他的那句:中国不亡,有我!每每读到都使人热泪盈眶。
从这本书中还有一个收获,发现没读过的好书居然有那么多,按图索骥列得书目一堆,好的书就是这样,给你以启迪还以书为媒介将更多的好书带到你面前。
《巨流河》整本书气势磅礴,有血有泪,很多细节温暖人心。无论放在什么时候看,这本书都算得是上乘之作,这是本给人以力量的好书,希望今年能遇到更多的精品,也欢迎大家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