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28 星期五 晴
临近放假,除了兴奋激动之余,居然还有些许紧张。
什么时候开始对放假有概念的,初中。小学,天天都是放假,因为天天都能回家。初中三年,尤其是初一那年头几个月,对我太重要了。因为开始做起了住校生,一周只有周末两天能回家。我还能记得那份欣喜是从周四的晚上就开始了,我也能清晰记得那份失落从周天上午就蔓延开了。有个画面定格在我脑海上,某个小男生趴在教室前的栏杆上,痴痴看着开往家方向的汽车,一脸愁容。
等到高中,也许是初中三年的锻炼,也许是人心智的确成熟了些,一个月回一趟家,也变得可以接受了。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敏感的父母一定会觉得心里难受,因为孩子对他们的依赖感逐步减弱。不记得在哪儿看到的这句话,当孩子不那么需要你的时候,那就是孩子慢慢长大了。此时父母得学习,也得调整心态只得接受。
等到大学,我的大学,只有第一年暑假回家了,现在想起来很后悔,明明可以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家里人的,至少那会时间很多,可以自己控制。孩子们到了大学,自诩已经长大成人,自诩可以一个人好好去看看这个更广阔的花花世界,于是为了装得更像个大人似的,所以离家要更远些,是么。
等到工作了,但凡离家远点的,比如我们三姐弟在北京,通常只有每年过年才回去一趟。昨天刷网页,有个标题一闪而过,我觉得触目惊心,“什么时候,我们变成了父母的客人?”
常回家看看,向阿亮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