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文章铺路——感情线篇

作者: 南乡游 | 来源:发表于2022-05-07 15:38 被阅读0次
    《背影》

    文章要写得生动饱满,浑然天成,除了要让文章有个健全的体格,还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格”,最近阅读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文章,提取一些干货与有缘人分享,顺便也能自我总结一下。

    之前写过一文“如何给文章画眼睛——共鸣篇”重点叙述了文章感情的定调,以及如何达到感情共鸣点的基本方法,但是对于文章感情线如何架构并没有作更进一步探讨,即感情的发展,今天单独列此篇幅重点探讨一番。

    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感情线,感情线是指借由文章情节体现出来的人物情感、感情变化的过程,只要文章有情节的存在,必定会有“感情线”,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好的文章感情线清晰动人,能与读者共鸣,让读者在共情中释放压力,自我痊愈并有所思考和收获。

    知道了感情线的作用后,接下来就是要了解感情线的特性,个人总结有以下几点:

    1、感情线必须紧紧贴合文章剧情发展,其节奏变化基本一致,感情线如同血管,文章剧情构架如同筋骨。

    2、感情线的变化是不经意的,但是往往出现在剧情的关键之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最后一段父亲的来信犹如画龙点睛,读者感动落泪的地方也是这些地方。

    3、感情线越长越要蓄势,即最后感情的爆发或者局部爆发必须要提前酝酿,否者文章会很容易“低血压”。

    4、感情线的变化需要有带入感,而且要具有伏笔的作用,常用的技巧有渲染、对比等,要让读者很容易想象、移情,能感受到作者内心变化。

    这样就知道文章的感情线是怎么回事了,而根据感情是否变化可以将感情线分成两类,一类是感情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线”,一类是感情专注单一的“线”,这两类各有特点。前者更具逻辑因果关系,行文到最后都是为了“感情变化”;后者感情单一,但是更具渲染力,比如常见的一些伤春悲秋的词曲一般都是统一感情基调,很少有百般变化。

    有了以上理论基础,下面选取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来举例,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初中的教材课文,现在回头再读心中总是千百般滋味,在从中提取感情线的时候先来了解一下文章背景。

    《背影》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一篇讲述父子情深的文章,其实朱自清和他父亲朱小坡关系很僵,而且朱小坡是传统意义上严父的角色,对待朱自清从某种意义上是有很强的控制欲,比如1920年朱自清北大毕业以后,1921年回家乡授课,因为学校的教务主任和朱自清父亲是好朋友,朱自清的工资都是直接给朱小坡的,家道中落加上父子间矛盾加剧,后来朱自清就离开老家,中间朱自清曾发表了文章讽刺他的父亲,1923年冬天回家一趟,后来与他父亲就两年不见,一直到1925年写了这篇《背影》,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因为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的部分内容就在《背影》的尾端——“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所以当我们移情,以作者的角度来解读:想着与父亲也没有多大的仇怨,自己却两年没有见父亲,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深沉的,然父亲将要不久人世,自己无法尽孝了,悲伤不已。朱自清是以羞愧、悲伤、感恩、怀念、后悔多重复杂情绪交融来写这篇文章的,所以他的文笔如果是宣泄式的,那就很正常,很普通,但是他在写文章的时候一直在忍,字里行间带着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其程度一直把握在快哭的边缘,一直到最后父亲的信终于绷不住了,所有感情爆发只是化作晶莹的泪水,意犹未尽。

    了解这些过后,我们明白了文章的感情线是对父亲复杂的感情变化,至于怎么变化,要找到文章的穴位,这些关键之处一般是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比如作者的反常语句、作者的内心独白等。

    文章一开始就很反常,“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反常之处是“不想见”,这种措辞一般形容亲人之间有些陌生和抗拒,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结合前面介绍的背景我们知道是因为父子矛盾造成两人有两年不见了,不免有些怨气,这给文章埋下了一个很好的伏笔,所以感情线的开始是与父亲的陌生感。

    行文到——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段对父亲的描述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但这作为文章起头没多久,还没有过多伏笔。真正的伏笔在于作者自己的内心独白。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段话是第一个伏笔,深层次表达了对父亲能力的质疑,虽然曾经的父亲很厉害,但是随着家道中落,父亲与自己僵硬的关系,表达了对父亲对自己“控制性关爱”的反抗。

    哪里能看出来父亲对自己的强势呢,其实文章已经给出答案了,在父亲要去买橘子时,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对儿子说话属于习惯于强势。

    第二个作者的内心独白是——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段文字也侧面表达了对父亲的不理解以及其迂腐性格的轻视,但结合第一段内心独白,作者都在说“我那是真是聪明”,其实也在暗讽自己当初真是愚笨,自以为是,为后面感情的转折作铺垫。

    行文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段父亲给他买了橘子离开后的场景是个承上启下的过程,眼泪表明作者对过去的忏悔以及对父亲的思念。

    接下来的文字——“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开始点题升华了,这段文章中为数不多的内心独白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愤懑情绪在里面,因为文章中对父亲的点评还是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而且结合背景也知道《背影》这篇文章是父亲来信后写的,所以也能猜到父子间的间隙消除来源于父亲的低姿态,不得不感叹父爱伟大,同时也说明再伟大的亲情也会有摩擦,这种观察入微的文笔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最后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彻底点燃文章的感情高潮,作者终于绷不住了,想见见父亲,内心也彻底接纳了父亲。

    所以文章的感情始终围绕父子情,从陌生到思想反抗到理解到接纳,合理又生动,也是儿子对父亲的隔空对话,但字里行间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强势成对比,强势又和父亲对儿子低姿态的对比,令人落泪。

    总之,感情千变万化,但应该基调鲜明,伴随着文章发展要节奏一致,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给文章铺路——感情线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lx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