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文章“画眼睛”——共鸣篇

作者: 南乡游 | 来源:发表于2022-05-04 04:46 被阅读0次
    伟大的母爱

    想了很久终于怀着忐忑的心情对这个话题下手了,因为“写情”很难,是大部分文章的死穴,这决定能否让一篇文章“活”起来,除了和广大读者分享一些干货外,还能在思考中总结一些写作技法。

    在“写情”之前,首先要布局文章,根据文章属性,设定情绪基调是怎样的,是惆怅伤怀的、是悲伤难过的还是欢快洒脱的……并不是说每一篇文章的情绪一定是单一的,它可以是多变和融合的,也可以欲扬先抑,沿着文章的发展是可以产生变化的,然后找到那个宣泄口爆发出去,可以“靶向攻击”,也可以“无差别攻击”。

    可以把文章想象成一个“小孩子”,内容结构的完整和饱满度代表“小孩子的身躯”,文字的优美或者朴素代表“小孩子的着装”,内容的情节和生动程度代表“小孩子的动作”,内容的共情程度代表“小孩子的眼睛”,内容的情绪代表“小孩子多变的表情”,一篇读者喜爱的文章相当于一个“讨人喜的小孩子”,读者的表现也会有“狠狠的夸奖”、“惹人怜惜”、“让人落泪”,亦或“熊孩子变成了乖孩子”等情绪。

    知道如何评价一篇文章关于“情”的好坏,那么就可以有目的性的去写一篇文章,今天不谈如果让文章这个“小孩子”穿上美丽的衣裳,只谈如何让“小孩子”有双美丽的眼睛——“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情”。

    第一步:开启——

    开启“共鸣”必须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这个注意力是指读者从心底好奇、认同、熟悉和憧憬等能打开读者心扉的东西,这取决于写作习惯以及文章类型,一般的都有“群体代入感”、“情感带入感”、“画面带入感”、“价值观代入感”,还有一种个人不推荐“迎合读者”。

    举例:“儿子终于长大了,他终究还是要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家,我对他的思念却不能停歇。这个星期六的早上儿子突然抱住我说‘妈,我爱你,儿子不在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夜晚我迟迟无法入睡,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响起儿子早上对我说的话,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心里话,今天说了,他真的长大了,也懂事了,而我这个当妈的心里却百般滋味……”

    这段文字在文章中就奠定了一个“亲情”的感情基调,同时读者会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群体,父母或者子女,进而产生情感带入感,在儿子抱住母亲的一瞬间又产生画面代入感,最后又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询问进而想继续读下去。

    当然,以上只是第一步,感情的带入。完成了这步后,就需要进行第二步——发展。

    没有什么情感是戛然而止的,在情感的发展过程中有时候甚至不需要遵守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不管如何的发展路线,最后一定要回归到人性,这个一般是一篇文章的内核,有的深,有的浅,但所有的好文章肯定有个共同点——深入浅出,那就是在表现人物或者动作的时候入木三分,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这些文字没有刻意和你说这个人或事是怎样的情绪或者是怎样的性格,但字里行间都在和你说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好的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文学源于生活。

    所以“发展”就是在“带入”到“人性”中发展,简单的总结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人性特点有以下:优点——同情、宽容、感恩、博爱、勇敢、睿智、精明、无私、无畏、忏悔、奉献等;缺点——孤僻、独断、吝啬、冲动、贪婪、妒忌、傲慢等。写文章的主线应该把读者带入后,带着读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感受人性的特点,最后切入到自己的主题。而这其中的过程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特点需要不同的故事线以及写作手法,一般为了强调感情特点,“渲染”会用得比较多一些。举个例子:

    “刀子般的雪无孔不入插进老班长的胸怀,衣服里发霉的土豆又变成了一个铁块,老班长努力想看清面前模糊的面庞却看不清,但他知道是亮子,青紫的嘴里艰难的喊着‘亮子…亮子…爸会…’,却变成了听不见的喃喃低语,班长颤抖的双手想从怀里拿出土豆给儿子,使尽全力却不能抬起胳膊,他想抚摸儿子的面庞却无力的倒在了他的怀里,冰天雪地里的父子二人终于如同不朽的雕塑立在了天山……”

    这一段就很好的运用了“渲染”手法,对环境和人物加强描写、烘托、加强气氛,字里行间突出了环境的艰难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爱,最后又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突现了牺牲和大无畏的精神。

    文章写到这里就剩下最后一步了——收尾。

    一篇文章情感的描述到最后只有三种结局:通篇全文都在铺垫,感情终于集中宣泄;留下形结神不结的尾巴,引发读者无限思考;回归初衷,把文章变成一个闭环。举个例子: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从头到尾的基调就是“悲”,却不着痕迹的写运用大量的构图烘托,最后点题运用了“形结神不结”之法,表明就算老成这样了还是照样“悲”,不喝酒以为就不愁了吗,不,会更愁,这也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

    万物皆有情,文字也有情,一篇文章的“眼睛”好不好看,动不动人,还是要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给文章“画眼睛”——共鸣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cw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