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文章之散文

作者: 晓粥粥侃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1-10-09 06:25 被阅读0次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在文章的具体表现方面,柳宗元的看法与韩愈有些不同。

  首先,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谓“不平则鸣”、“愁思之声要妙”等都是指作者情感不加掩饰的宣泄,而柳宗元则比较偏重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他自己作文:“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就是说在创作中要平心静气,使内在情感深沉含蓄地表现。这里面有人生态度与宗教信仰的因素。韩愈激烈反佛,曾批评学佛者“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送高闲上人序》);而柳宗元却信佛,曾多次反驳韩愈,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并主张感情不可过分外露,说“气烦则虑乱,视雍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三亭记》)。因此,他虽然常常压抑不住心头激情而写出激烈的作品,但也常常克制自己,写一些感情深沉含蓄的散文。相比起来,他的作品在力度、气势上不如韩愈,但在隽永、含蓄、深沉上却超过了韩愈。其次,韩愈比较刻意于语言、形式上的革新与创造,为了突现感情的力度,他常在语言技巧上下功夫,而柳宗元相对地更重视内在涵意的表现。他在《复杜温夫书》中说:“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也说,议论文要“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比兴文要“丽则清越,言畅而义美”,而在《柳公行状》中则借赞美柳浑散文提出:“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可见他更重视内在的“意”和语言的“畅”,而不那么强调在语言的外现形式上下功夫。因此,他的文风偏于自然流畅、清新隽永,更能令读者回味。

  柳宗元的议论文、传记、寓言都有佳作。议论如《封建论》,逻辑谨严,文笔犀利而流畅;《捕蛇者说》从渲染捕蛇之险,反衬赋税之沉重,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篇幅虽短而波澜曲折。传记如《段太尉逸事状》截取了段秀实治理驻军、孤身入营劝谕郭晞、卖马市谷代农偿租、拒纳朱泚大绫四个典型事迹,生动而有说服力。寓言如著名的《蝜蝂传》借小虫讽刺那些“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不知死之将至的贪心者;《三戒•黔之驴》则借驴比喻那些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罴说》则借鹿、貙、虎、罴一物制一物来比喻那些“不善内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强的愚蠢行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犀利精炼,篇幅虽短而寓意深刻。

相关文章

  • 大唐文章之散文

    送孟东野序 唐 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

  • 大唐文章之散文

    但柳宗元散文中写得最好的是那些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地去描摹景物,而是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之后,借...

  • 大唐文章之散文

    此外,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汲取了骈文的长处,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并且富于变化。像《袁家渴记》写风,在“每风自四山而下”...

  • 大唐文章之散文

    柳宗元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

  • 大唐文章之散文

    柳宗元散文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

  • 大唐文章之散文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赠序文是文体的一种,是基于临别赠言而产生的文体。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

  • 大唐文章之散文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在文章的具体表现方面,柳宗元的看法与韩愈有些不同。 首先,韩愈比较偏重于散文中情感的直接表露,所...

  • 大唐文章之散文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的两面性,一方面韩愈积极维护儒家“道统”,号称醇儒;另一方面,他又是个个性很强的人。 韩愈文句...

  • 大唐文章之散文

    韩愈:气盛文雄、笔险以浑,在论说、书启、赠序、碑志、哀诔(磊)等各类应用文字中灌注充沛的激性,赋予其鲜明文学色彩。...

  • 大唐文章之散文

    第八部分大唐文章之散文 唐代前期,骈文是普遍使用额文章样式,大量的章、奏、表、启、书、记等,多用骈文写成,从贞观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唐文章之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na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