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在藏文中称为Bardo,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的「过渡」或「间隔」。Bar的意思是「在……之间」,do的意思是「悬空」或「被丢」。Bardo一词因《中陰闻教得度》一书的风行而闻名。这本书自从一九二七年首度译成英文之后,就引起西方心理学家、作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兴趣,已经销售几百万本。
《中陰闻教得度》的英文书名是《TibetanBookoftheDead》,是由此书的译者,美国学者伊文思·温慈(W.Y.Evans-Wentz)博士模仿著名的《埃及度亡经》(EgyptianBookoftheDead)一书而成。它的藏文原名是《BardoTodrolChenmo》,意思是在中陰阶段透过听闻教法而得大解脱。
中陰教法非常古老,见于《大圆满密续》(DzogchenTantras)。这些教法的传承,可以直溯到人类上师之前的本初佛(普贤佛),他代表着绝对的、赤裸的、如天空般本初清净的心性。
《中陰闻教得度》只是莲花生大士所传广大教法的一部分,由十四世纪的西藏行者卡玛林巴(KarmaLingpa)公诸人间。
[注]:莲花生大士,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藏传佛教尊称他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大宝上师)、邬金仁波切(乌仗那宝),宁玛派(含义即旧教)的祖师。出生方式:莲花化生,所以通称贝玛迥乃(莲花生)。
《中陰闻教得度》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它是死后境界的旅行指南,要由上师或善知识对一个人在临终时或死后宣读。
西藏人认为有「五种不必修禅定而仍然可以证悟的方法」:一、见到一位伟大的上师或圣物;二、佩带经过特别加持而上面有神圣咒语的曼达拉;三、尝到由上师在特别修法后所加持过的甘露;四、死时记得意识的转换(颇瓦法);五、听闻某些甚深教法,如《中陰闻教得度》。
[注]: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学者们称之为“曼达拉”(Mandala)。所谓“曼达拉”, 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上和人类大脑记忆体内存在着一种图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图形。这种图形的外围或是一圆形圈,或是一方形圈;在其中央部分,或作对称的“十”字形,或作对称的“米”字形。
人们一般把曼达拉mandala称为上帝之眼。


在人类早期文化特别是东方古代文化中,这种曼达拉现象曾经广泛存在。
在印度教文化中,湿婆(Siva,或 Shiva)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之神,一幅印度教的图画展示了湿婆创造世界的过程。图的最中心是一个点,它被两个“雌性体”拥抱;外一层是十二种物质;再外层好像是一座方形祭坛或寺院,它由红、绿、白、黄四种颜色各占一隅的形式绘成;方形之外是大千世界。荣格解释道:“作为一个通例,它显示了湿婆创造世界万物的过程。依照婆罗门教的教义,湿婆是绝对的、永恒的第一存在(The One Existent)。创世过程起始于那个没有展开的中心点(人们称之为湿婆——宾杜,Shiva-bindu), 它被雌性体沙克醍(Shakti)永恒地环抱在中心。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广泛流行着一幅“世界之轮”图画。
在传统的华夏文化中,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系列神秘的图画。人们把这些图画看作是玄妙莫测的“圣图”,当作盛世祥瑞,上天的启示。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图形大多与曼达拉有关。如河图和洛书。
欧洲文化中的“米”字形(英国国旗图案)、“十”字形(十字军徽号)和纳粹标志,都可以从曼达拉中得到解释。
我们有理由认为,“十”字(或类十字)型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象征,是人类心灵中的一种“原型”,它象征着宇宙生成和演变模式,暗示着人类对那造就宇宙的“绝对精神”的向往。
《中陰闻教得度》是为修行人或熟习其教法的人而撰写。对现代人来说,很难深入其堂奥,同时有很多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就无法回答的问题。有些教法是修持《中陰闻教得度》的关键所在,并未写成文字,只由师徒口耳相传,如果不了解这些,便无法充分认识和使用这本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说:“西方人通过《中陰闻教得度》已经对这些教法有些认识。因此,在这本书中,我将从广泛而深入的角度来讨论这个教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