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88525/356a847d3855e08b.jpg)
在没有看到书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讲昆虫书,但是拿到书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孩子和成人的寓言,是一个兽性战胜人性,野蛮战胜文明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小镇。1935年,作者获得了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在伦敦的一家小剧团里当过四年多的编导和演员,也曾当过几年老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1940年,戈尔丁去参军,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之后,戈尔丁回到了原来的学校,继续从事教书与写作工作。然而他的写作之路始终不顺利,直到1954年《蝇王》的发表,才让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这本书的名字是《蝇王》(Load of the Flies),书名中的“蝇王”即苍蝇之王,源于希伯来语בַּעַל־זְבוּב(Baalzebub),音译巴力西卜,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也有秽物之王的意思,也就是邪恶的象征。
《蝇王》这本书是寓言,而且也是一本典型的荒岛文学作品,英国文学一直都有荒岛文学的传统。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719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857年巴兰坦的《珊瑚岛》;1883年史蒂文森的《金银岛》。这些荒岛文学的基本结构大致遵循三步走:第一步是由于某种原因流落荒岛,第二步是在荒岛中发生了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第三步,当然就是最后被解救至文明世界,而且作品中的人都对人性持乐观主义。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生活了28年,凭借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大战食人生番,解救名为“星期五”的野人,最后把野人教育成文明人,在荒岛上建立了一个文明的小社会;《金银岛》则讲述了一个寻宝的故事,主人公是少年吉姆,他从水手彭斯手中得到传说中的藏宝图,于是和船长、乡绅等正义人士,组织探险队前往金银岛,众人还和海盗斗智斗勇,最终平息叛乱并成功地取得了宝藏,满载着金银财宝,平安返航。《珊瑚岛》更是讲述了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三位少年在海难中幸存,被困在南太平洋的一个荒岛。荒岛周边的岛屿生活着凶猛野蛮的食人族,故事的主人公是15岁少年拉尔夫、18岁的杰克·马丁和13岁的彼得金·盖伊,三位少年通力合作,互助互爱,拯救了受难的小女孩,并把文明传到野蛮的食人部落。
《蝇王》这本书的内容却和上面这些书不同,甚至是相反。它讲述了在作者虚构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6到12岁的男孩子从英国向南方疏散,结果乘坐的飞机被击落,流落在大洋中的一个荒岛。荒岛如世外桃源一般,风光秀美,水源充足,食物也非常充沛。孩子们起初模仿英国的民主制度,用文明的方式选举头领、分工合作,过着必要的生活,比如生火、建营地、打猎,齐心协力寻求自救,但很快,孩子们就开始分裂成两派,彼此争斗,最后恐怖与极权笼罩小岛。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流落荒岛的孩子们分为正邪两派,打来打去,像桃花源一般的岛最后变成了专制和集权的小岛。
书中有几个关键性的人物:一方是代表理性正义的,比如拉尔夫、猪崽子和西蒙,而另一方是代表野蛮专制的,比如杰克和罗杰。岛上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分别由拉尔夫和杰克带领的派别上。在故事的最后,矛盾冲突升级成杀戮,西蒙和猪崽子先后惨死,拉尔夫也遭到杰克和罗杰一派的追杀。当然了,大多数孩子不过只是乌合之众,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附和强权。拉尔夫最后走投无路,等待束手就擒,结果这个时候,一艘军舰来到了岛上,一名军官发现了拉尔夫,救下了他以及其他岛上的孩子。
在传统观念中,儿童是天真无邪、纯洁善良的。然而在《蝇王》中,作者却颠覆了这种传统的美好形象,他认为孩子们并非天使,他们生来就有作恶的本能,容易受到邪恶和暴力的吸引。
孩子们真的就有如此恶的人性吗?之前我也不敢相信,但是这几年教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校园霸凌的事件,那些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面目可憎。
书中的观点非常有道理。如果孩子们失去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反而会放大人性的恶,当人没有了敬畏之心,没有了约束的束缚,那么孩子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
戈尔丁诺贝尔奖的致辞中表达他对人类的希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有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坚固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如果世界善待了我们,我们也会善待这个世界,要知道即便是最邪恶的人也希望他人善待自己,而不会对自己施加邪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恶不过是善的缺乏。
很多孩子之所以变得恶大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被善待过,所以我们在加教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去惩罚孩子,我们要做到“和善而坚定”,我相信我们的爱就是他们心底黑暗处的阳光和温暖。
就如康德哲学所言,良善可以是无条件的,但邪恶一定是附条件的。毋庸置疑,戈尔丁是一个坚定的“恶”的批判者,但他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揭露恶、批判恶,只是为了能够达到最终的善,而戈尔丁也始终在探寻通向善良的道路。
所以,无论我们对于人性如何的失望,这种失望也许都可以看作是对良善矢志不渝的盼望。没有盼望,你又如何会失望呢!
感恩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