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杨慎的《临安春社行》一诗,至今流传:
宛洛风光似梦中,
故园兄弟复西东。
醉歌茗艼月中去,
请君莫唱思悲翁。
今天,诗人于坚在《建水记》中写道: 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诗中写到的那个世界,虽然细节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氛围依然可以感受到。”
……
已经有太多年没有乘坐这种慢悠悠的米轨小火车了。听着这“咣哧咣哧”的声音,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随家人坐火车去开远的情形。这声音对于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一种遥远的回忆。
走着走着,我忽然间觉得生活的节奏也仿佛慢下来了。心想如果时间也能像这米轨火车一样慢下来,该有多好呀。可是我明明白白,这只能是我个人的臆想而已。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想要留住时间,还不如珍惜当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淡定安静地享受生活。就像现在的我,一路向西,去古桥古村寻梦,去了却我多年的夙愿。
列车穿过城市行驶在田野中,不知掠过了多少双注视的眼神。田间地头里农民们低头劳作着,窗外一片绿意盎然,仿佛这不是冬日的景象。列车一路穿行,总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庐江河慢慢地走着。一会儿在河北,一会儿河南,直至与塌冲河相汇于双龙桥。
岁月不语,唯桥能言。一座桥便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形成,一座桥也象征着一座城市的灵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走一座桥,看一处风景,双龙桥就如一道美丽的彩虹,连着建水最美丽的山山水水。
一桥横卧,流水蜿蜒。建水的千年文化,在桥的这一头,蜿蜒到桥的那一头。写不完的小桥流水,念不尽的古桥一望,半烟半雨,半梦半醒。桥上望一路的山水风景,桥边吟一路的人生画卷,往事如烟。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这悠长的滇南中原文化历史长河就是列车前进的轨道。
河水缓缓地流,列车慢慢地走,我也慢慢地看。这时光慢得让我忘记了都市的繁华和匆忙,眼里只剩下这慢慢的窗外风光了。
一路向西,不一会儿功夫,独具韵味的风雨廊桥便已映入眼帘。
横跨庐江河两岸的乡会桥,仿佛横卧在河上的一户旧时人家,等待久违老友的到访。
流连于桥头或廊下,我不禁在想,是否曾有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一个携油纸伞而来的妙龄少女匆匆来此避雨,桥下守礼的翩翩少年郎偷偷在雨中张望,正好应着卞之琳的那首小词: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或许可以选择一个绵绵细雨的日子,到乡会桥上,泡一壶人生的禅茶,带一本最爱的书,一茶一书,倚楼听雨……
列车继续前行,除了“咣哧咣哧”的声音,世间突然安静了下来,什么也听不到。这咣哧的声音慢慢地变得轻快起来,竟然成了催眠曲,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忽然,车厢内慌乱了起来,我也醒了。向窗外望去,团山古村到了!
近13公里的路程,米轨火车竟然要行走45分钟。比起自驾10余分钟来,实在是太慢了。如此缓慢的节奏让我彻底忘却了都市的车水马龙,忘记了赶车的匆忙。
飞快的节奏突然没了,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和放松呢?就在这慢慢的旅途看着这窗外风光,就在这慢慢的时光里品味旅行的乐趣,生活倒也惬意。
想想当年,古人驾车骑马的速度那要比这米轨火车慢的多了,他们从京城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到达这荒蛮边疆,那该有多慢呀?
其实,人走得太快容易错过路上万般的美景,正所谓走马观花空负春。也许正是古人的慢慢走,才会让古时的建水文人辈出,才会有深厚丰富的人文历史。
古往今来,团山人的生活态度让我对这偏居一隅之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渴望去追寻“世界建筑遗产保护名录”里那些历史的沧桑。
“百亩田,万卷书,琴三弄,酒一壶,朝出耕,夕入读,也非仙道也非佛,半是农家半是儒。”这些文字表达的意思正是团山人的追求:有田、有书、有琴、有酒。
“半是农家半是儒”,就是最理想的生活,这不也是当下很多人想要的日子吗。
我没有想到,一路慢悠悠的列车竟然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对建水有了更深的认知。
我坐在这慢悠悠的米轨火车上,听着“咣哧咣哧”的声音,静静地望着窗外广袤的田野,心却飞走了!
我仿佛听见朝阳楼顶屋檐下的风铃在风中轻轻地摇曳,我仿佛看见那戍边的将军在城头凝望。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就这么慢慢地涌上我的心头,让我一路慢慢地走的,慢慢地回味着滇南重镇的沧海桑田!
哦,就这样慢慢地走着、看着,等到了临安府,也许还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惊喜,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也不负我这次缓缓南行。
我想,当我将来老了,一定会记得,有种旅行,叫作慢慢地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