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与社会生活&社会心理
【“巴掌理论”害人不浅】

【“巴掌理论”害人不浅】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19:43 被阅读321次

    【“巴掌理论”害人不浅】

    【“巴掌理论”害人不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咋听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却荒唐无比,让人很窝火的话。

    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即所谓“巴掌理论”。

    我很小就意识到,这简简单单七个字,可能会毁人一生。

    我的同学小原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小学五年级时,小原转学到我们班,他瘦小、腼腆,不太爱说话。

    班上的“小霸王”很快盯上了他,经常带着一些调皮的男生戏弄他、欺负他。

    有一天放学,轮到“小霸王”做清洁,他一把抓住准备回家的小原:“今天,你替我!”

    小原老实,放下书包就默默打扫起来。

    “小霸王”还觉得不够,趁着小原在拖地,将他的书包一把扔到水桶里。小原去捡书包,“小霸王”又给了他一脚,小原一下就栽在了地上。

    周围有同学看不过去,赶紧报告老师。

    结果,老师一过来,把所有人都骂了一顿。

    “我,我没有打架。”小原怯懦地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听到这句话,小原哭了起来。

    那天后,小原变得越来越阴沉,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小原从教室里消失了。

    后来听人说,在一家餐馆见到小原,他在那里当服务员,那时候他不足13岁。

    老师轻飘飘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像一把利刃,将小原的生命力阉割得干干净净。

    像小原一样,很多孩子在受到欺负时一肚子委屈,却无处诉说。

    因为很多家长和老师的逻辑是一致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都如此热衷“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字,懒!

    懒得去深究,懒得去思考。

    于是,顺着“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选择了那句方便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七个字就能解决问题。

    不用了解事情经过,不用安抚受害方,只需要揪住当事人,各打五十大板。

    爽快!

    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呢?那简直太麻烦了:要了解事情经过,要捋清原委对错,要教育,要安抚……一摊子烂事,不知道又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

    太不划算了。

    所以,理所当然,他们将“一个巴掌拍不响”处理事情纠纷的首选方式。

    爱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老师,很多人都遇到过。

    喜欢这句话的家长,也不在少数,我爸就是其中一个。

    小时候有一次,我被院子里的一个小哥哥欺负。

    他抢我的东西,还动手打我。我也不示弱,打回去,抓头发抓脸,结果两个人都伤痕累累。

    可是回到家,不但没得到安抚,还被我爸打了一顿:“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

    我委屈极了:“是他先动手的。”

    “你要是没做错什么,人家为什么会打你?”我爸一句话就将我怼得说不出话来,“你自己好好反省!”

    我爸倒不是因为懒,他确实是想教育我,让我学着反思。

    “他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一个巴掌拍不响,还不是你也有问题!”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所以,无论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你肯定就有错。

    让孩子学会反思很重要,但是过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击。

    孩子本来就很委屈很受伤了,他需要保护,需要安慰,他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可是这个时候,还要去质疑他,否定他,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就都是自己的问题。

    台湾作家林奕含,在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描述自己第一次被老师性侵的场景: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

    他掏出来,我被逼到退在墙上。

    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

    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

    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

    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他硬插进来,而我要为此道歉”,

    这样的思维到底是谁给林奕含的?

    是她的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知不觉给女儿一种“发生不好的事,应该先反省自己”的教育,林奕含被老师侵犯了,才会下意识地反思自己“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 “Imposter Syndrome”,中文名是“冒名顶替综合征”,它的典型特征就是:

    认为自己不好,不配拥有好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运气好;而当遇到问题时,却总会不分缘由地将错往自己身上揽。

    这种病症的来源,正是因为父母总是教孩子过度自省。

    “巴掌”理论不会将孩子教得更好,它只会将孩子的生命力拍下去。

    它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过分敏感;

    让孩子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被欺负也会打落牙齿肚里吞;

    让孩子陷入在自责的旋涡里,无法自拔。

    不仅是家庭、学校,在社会媒体上的评论、身边的闲谈中,这样的言论实在太常见:

    女性被性侵

    “一个巴掌拍不响,怎么色狼不摸别人呢,谁让你穿那么少……”

    老人被骗钱

    ”一个巴掌拍不响,还不是自己贪小便宜,才会上当受骗……”

    ……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自己不是那个受害者,人们就会努力在被害者身上找破绽,来证明他们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国庆期间看到一条新闻:

    北京八达岭长城出口一保洁员因劝阻不文明游客乱扔垃圾,遭游客一家辱骂殴打。

    不出所料,评论里就出现了“一个巴掌拍不响”言论;

    去年11月,轰动全国的“江歌案”,在绝大多数人对江歌表示同情时,也是有不少人说:

    江歌就是交友不慎,一个巴掌拍不响,自己一定也有问题,才会交到刘鑫这样的朋友,日常中的点滴一定会发现刘鑫这个人不行的………

    这些人都是下意识用“一个巴掌拍不响”定律进行推理。

    有些事确实是两方面都有责任,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这样的两面性。

    如果一个劲地咎受害者的错,就会模糊基本的是非底线。这显然是在为恶人开脱,把责任硬生生扣在受害者的头上!

    为什么人们会普遍热衷“一个巴掌拍不响”理论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J. Lerner曾在《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 Fundamental Delusion.》一书中提出“Belief in a just world”(公平世界信念)这个概念。

    所谓公平世界信念,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给他带来公正的结果——他做好事就有好报,做坏事就有坏报。

    换言之,一报还一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呢?

    Melvin J. Lerner发现,正常人在生活中,需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自我感觉,如果世界不是这种因果论和无常的,人就会陷入一种焦虑,认为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人生,掌控不了自己的世界。

    为了避免这种焦虑,他们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是因果论的。

    所以,基于这样的假设,人们会认为,当一个人获得成就,肯定是他做对了什么;一个人遭遇不幸,往往他自己也有责任,甚至咎由自取。

    哪怕世界上确确实实存在很多没有因果关系的事实,也可以使用“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逻辑安慰自己。

    “只要我不做这样的事,只要我不是他这样的人,我就不会遭到这种不幸。”

    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前几天,《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看过《江湖儿女》后发了一条微博。

    他在微博里,就提到了“用灰暗镜头讲的好人不得好报”的故事,而导演贾樟柯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是的,这个世界阴差阳错的事情太多了,虽然我们希望好人能得到好报,但可惜的是:

    好人也会被强奸,好人也会被偷盗,好人也会被骗。”

    所以,不要再用“一个巴掌拍不响”落井下石了。

    鲁豫曾采访大师李敖:“听说婚姻不好和丈母娘也有关系?人家看不上你?”

    李敖说:“对!我从监狱里面出来,我丈母娘说了,国民党太宽大了,把李敖这样的坏人都放出来了!"

    鲁豫说:“可是人家都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为什么看不上你,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李敖说:“不是!她有两个巴掌!"

    是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可坏人有两个巴掌,他会自己拍!

    网友“我是一只小萌刀”在知乎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家里很穷,但是很漂亮的女孩,被同校一个混混缠上了,纠缠中教导主任发现,把两人都训了一顿。

    女生性子直,宁死不认错误,相反男生却知道这种事要就坡下驴,结果女生被请家长。

    女生父亲来了,她父亲是个憨厚的人,却也耿直,死活不认为是女生的错。

    教导主任便说出了一句: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为什么不找别人?

    女生的父亲想反驳,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教导主任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突然,女生的父亲似乎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打了那个混混一个耳光,不知哪里来的勇气问:你说,响不响?

    那个男生当时就蒙了,大家都蒙了,之后再也没人敢欺负这个女生了。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仍忍不住在心里为这位父亲喝彩。

    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事情时,能够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对受害者的同情,多一些慈悲,多一些怜悯,也多一些人性的关怀。

    因为现实和人性的真相从不因人的一己之念而动摇。

    它总会在某个时间出现,用赤裸裸的结果告诉我们:

    世界不是平的,一个巴掌也拍得响。

    【“巴掌理论”害人不浅】

    丁俊贵

    2018年11月4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巴掌理论”害人不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dd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