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婚姻育儿
家有暴脾气小朋友一惹就炸?场景演练帮孩子和情绪做朋友

家有暴脾气小朋友一惹就炸?场景演练帮孩子和情绪做朋友

作者: 说书人熊二娘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10:34 被阅读0次

这几天,我为自己的暴脾气儿子头疼不已。我家的小朋友脾气不大好。别看他只有32个月大,可是很有自己的主张,而且似乎一惹就炸。

像平时没有给他穿他想穿的汪汪队的长袖T恤、不允许他吃棒棒糖、没有带他去坐摩天轮等等状况都分分钟能“引爆”他的脾气,中年老母亲很是焦虑:脾气总这么坏可真不行呀。在家里我们拿他当个宝,在外面人家拿他当根草,学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可能过好这一生?

你以为只是情商问题,其实也影响孩子的智商!

有的人认为:情绪问题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好。他们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我们成年人在社会的磨砺之下逐渐磨平棱角,纵然不会八面玲珑,大多也能察言观色。可是,这种说法真的对吗?如果你认为对,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蒋方舟就曾经提到过自己的故事。她认为自己属于“讨好型人格”。她一路贴着“优秀”的标签成长,努力去实现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于自己的期望,就算是有一些不良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宣泄。

有一次,蒋方舟和男朋友吵架,男朋友给她打电话,明明自己没有犯什么错误,可是蒋方舟还是对着电话道歉了两个小时。她挂断电话之后,对方还一直打电话到她的手机上。可是,尽管蒋方舟气的发抖,却始终没有勇气去告诉对方: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

你看,处理不好情绪问题,不仅会给孩子带来社交上的困难,同时也会对个性产生影响。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处理不好情绪的孩子很容易归因于自己,对自己也缺乏自信和认同感。前段时间,高架上一个妈妈边开车数落孩子,孩子突然打开车门纵身跳下高架,人们纷纷扼腕叹息。这其中固然有妈妈教育方式的问题,也和孩子处理不好情绪密切相关。

不仅仅如此呢,情绪交往不只影响人际关系,同时也影响智商。

1979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经典的试验。他们把48个4岁左右的孩子分成不同的组。他们对一组孩子提问一些能让他们回忆起愉快经历的问题(正面情绪),对另一组孩子提问一些不那么愉快经历的问题(负面情绪),对第3组孩子提问一些中立的问题,给他们30秒的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让他们去学习如何识别形状。研究发现,那些有着积极情绪的孩子掌握知识更快。

由此看来,孩子的情绪学习真的很重要。能够更好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不仅能够拥有更广的人脉,而且学习速度和学习效率也会比其他孩子更高。

情商高低是天生的?这个锅基因不背!

既然情绪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肯定希望孩子能和情绪做朋友。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知道我们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

“传统情绪理论”认为我们的情绪存在“情绪指纹”,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遇到了事情,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出来。不过呀,最近这种观点遭到了挑战。在《情绪》这本书中,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提出了“情绪建构理论”,来解释情绪的产生。

什么叫“情绪建构理论”呢?这种理论认为:

我们的情绪实际上是我们的大脑根据既有经验、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建构起来的,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清晰指纹。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天你去相亲,相亲的对象让你觉得脸红红的,心跳有些加速,这些生理反应让你误以为他和你的会面非常愉快,你认为你对他产生了好感。可是第2天你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发烧了,你的生理反应误导了你,让你自己误以为他让你觉得非常愉快。

既然情绪是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经验、文化“建构”出来的,那么我们自然可以调整我们自己的情绪。莉莎提出了“情绪粒度”这个概念,她提出“情绪粒度高”的人对情绪的掌控能力更强,也就是说对于情绪有着更细致体验的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粒度很重要,三步让娃情绪粒度高起来!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呢?简单的说,就是要帮孩子善于识别、解读、反思自己的情绪。

《最强大脑》科学判官DR.魏的育儿课提到了他解决女儿情绪问题的方式,和莉莎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

他说,他的女儿非常喜欢看《大脑特工队》这部动画,里面有情绪小人。有一次,女儿发了脾气,他采用了三步:

一是问女儿大脑里是不是“怒怒”小人跳了出来,帮助孩子识别情绪。
二是等女儿识别了自己的情绪以后,他帮女儿解读为什么会生气。
三是当女儿解读完情绪后,两个人还会思考之后如果遇到同类的问题应该怎么考虑、怎么做。

魏坤琳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帮助孩子在一个个场景中识别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个个描述自己情绪的词汇来增加自己的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模拟场景来感知情绪。

如果说魏坤琳的方法重在“见招拆招”,重在孩子有了相应的人生体验之后我们帮助孩子解读。那么,如今有很多情绪绘本可以帮孩子们“建构”情绪体验,既可以帮助孩子“事前预防”,也可以帮助孩子事中或事后解读。

比如,《儿童情绪认知与管理绘本》在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方面就非常有特色。

这套绘本向孩子讲述了9种情绪,特别有特色的是采用了“具象化”的方式把情绪解读成一个个具体事物。

比如,在其中一册《头顶的乌云》中,小朋友安娜的狗丢了,她一直非常担心自己的狗,感觉就像是头顶上有一团乌云。在这个故事中,“担心”这种情绪被细化成乌云,有助于孩子们识别这种微妙的情绪。

同样,如果感到快乐的话,那么就像是看到了彩色的小星星;如果非常伤心的话,就像是肩上扛着沙袋。这些“乌云”、“星星”、“沙袋”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事物,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而另一册图书《探索不可思议的心》,则更好地用场景化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去体验许多生活中可能遇到了一些熟悉的场景,教给孩子们去解读应该怎样思考和识别这些场景,从而和自己的情绪做好朋友。

例如,孩子们最常遇到的事情就是父母对他们发火。小小的孩子经常不理解,可能会思考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了。而《不可思议的心》一书中细化了场景,告诉孩子们父母并不是不爱我们了,只是因为我们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父母们非常担心我们,害怕我们是不是被坏人带走了,或者是在路上遭遇了交通意外。希望我们遵守秩序。我们只需要真诚的跟父母承认错误,下一次注意遵守秩序就好。

同样的,当自己被小朋友冷落的时候,小朋友也不要轻易的归因于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而是要先观察再行动。看看到底是因为小朋友没有听见我们叫他而不搭理我们,还是因为对方自己心情不好,又或者真的是因为我们惹怒了对方。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真诚地向朋友解释问题就可以了。

根据莉莎教授的研究,能够用50种词汇描述不愉快的感觉的人,当他们遭遇不快乐的事情时,很少会产生抑郁的情绪,也很少会喝酒放纵。

所以,还等什么呢,用识别—解读—反思三步法帮助孩子变身“高情绪粒度”的小朋友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有暴脾气小朋友一惹就炸?场景演练帮孩子和情绪做朋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zex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