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以“北方巴黎”的称呼,也许是对一个城市建筑、艺术、文化等领域的最大褒奖。里加,拉脱维亚的首都,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大的城市,就有这样的美誉。
16世纪的里加作为一个东欧城市,里加的历史算得上悠久。1201年阿尔伯特主教建立了里加大教堂,随之成立了里加这个城镇,20多年后,里加获得了城市地位。此后的几百年间,里加成为波罗的海重要的贸易、货物转运和工业中心。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里加历经了波兰、瑞典 和俄国的统治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了里加,战后拉脱维亚独立;二战期间,又被德国占领,二战后并入苏联,一直到苏联解体。1991年,拉脱维亚重获独立。
从左上:里加大教堂,道加瓦河,老城小巷曾经在意识形态的相似,让很多人对前苏联国家有着莫名亲近感。我也不例外。从小我就是历史老师和地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苏联解体后分离出来的15个国家,我更是倒背如流,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的名字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翻译名字,我都觉得很飘逸很美。然而对于拉脱维亚,对于里加的信息,除了那里可能很冷,除了那里盛产琥珀,其余基本是一片空白。在某个早春四月的复活节假期,到达里加48小时之后,这个城市在我的印象渐渐地鲜活起来。
从左:悲伤圣母教堂,自由纪念碑,圣彼得教堂里加的行程,是从圣彼得教堂那70多米高的观景台(St Peter's Church)开始的。有历史的建筑都有故事,而故事又多是悲情的。圣彼得教堂也不例外,几个世纪以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毁坏,重建,再毁坏的循环。教堂始建于1209年,130多米高的钟塔建成于15世纪末,曾经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可惜在1666年就坍塌了;在1690年,一个新的巴洛克风格钟楼建成,这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质建筑,可惜在1721年,遭遇雷劈,又烧毁了;再后来,在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的命令下,教堂翻修;二战中,圣彼得教堂也不能幸免,1941年整体毁于战火。最后一次重建是1973年,这次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了观光电梯,可以直达钟塔的第二层,也是就72米高的观景台,360度鸟瞰整个里加。一眼望去,宽阔宁静的道加瓦河在流淌了1000多公里之后,从里加湾汇入波罗的海,也将里加城市一分为二,一面是红色房顶交错的老里加城,一面是钢筋混凝土的新里加。
鸟瞰里加圣彼得教堂尖顶上的风向标,也就是金色的公鸡——风信鸡,也随着教堂的兴衰而历经换代。相传从13世界末,里加当地居民就把风信鸡作为辟邪之物,高高地架在屋顶上,后来人们又把公鸡两侧分别涂上金色和黑色,来辨别风向。从15世纪开始一直到1941年,一共有6只金公鸡在这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第一只公鸡是被暴风雨吹弯了,第二只则是直接被吹下了尖顶,第三只也同样毁于波罗的海凛冽的寒风,第四只被暴风雨直接吹落到教堂的院子里,第五只是自己破损了,第六只则是随着教堂和钟楼一起倒塌了,直到1973年,为了纪念教堂成立800周年,一只新的镀金铜公鸡被竖立在123米高的钟楼顶上。
鸟瞰里加出了教堂,不禁被一个巨大的红色木马吸引,走进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家名叫Baltu Rotas的小小珠宝店,里面的设计多是复制了6到12世纪考古遗迹中发现的古代拉脱维亚珠宝复制品,看似粗狂的线条里不乏细节的雕琢,这也许是这个民族的写照。
Baltu Rotas珠宝店,里维广场雕塑距圣彼得教堂几步之遥,就是在各种风景明信片上出镜率极高的里加黑头宫。黑头宫建于1334年,是为黑头兄弟会成员举行会议和宴会而建的。在中世纪时,里加是繁荣发达的港口,也是汉萨联盟(这是波罗地海地区和德国北部海岸的一个商业联盟)的正式成员。到了14世纪末的时候,里加城里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组织——黑头兄弟会,成员是来自外国的年轻未婚商人,大多是日耳曼人和他们的后裔。黑头会联合城里的商人和手工艺人,保护进出口贸易往来的船和大篷车不受海盗和强盗的侵略。黑头会选择圣毛里斯作为他们的守护神,圣毛里斯的形象是一个黑人血统的骑士,这也就是“黑头”名字的由来。黑头兄弟会的成员后来渐渐成为里加贵族精英的一部分,许多人都成了议员和各大商业行会的领袖。这座精致的哥特建筑,融合了荷兰文艺复兴特色的外观,色彩鲜艳明快,装饰精美不俗,真的很难相信是这是自从1941年在二战中被炮弹炸毁,1948年苏联接管彻底摧毁了它的废墟,在1999年完全重建的。这也应了曾经在大门入口处的那句拉脱维亚谚语“若我消失殆尽,我必浴火重生”。
黑头宫与市政广场黑头宫正前方的市政广场,和黑头宫是同时期修建的,一直到1877年的500多年间,一直是里加的行政中心,曾是熙熙攘攘的市场,节日集会处,还是处决犯人的刑场。市政厅和里加大教堂、里加城堡,并成为里加权利的三根支柱。市政广场中心的罗兰雕像,是非常著名的中世纪人物,是查理的骑士之一,后来成为了城市独立的象征。
黑色魔法作为一个中度咖啡和甜品爱好者,我的一个爱好就是寻找有当地特色的各式咖啡馆,巧克力店和甜点屋。从市政广场拐入开尔库大街(Kaļķu iela),我走进一家名叫黑色魔法(Black Magic)的店,不对,应该说我推开了时空穿梭机的大门,一脚迈进了几百年前的里加小酒馆。木质的柜台里排放着各色的自制巧克力和甜品,各式饮料和酒杯也都有序地放置着。不经修饰的砖墙面,幽暗的蜡烛火光,甚至是卫生间的水龙头,都让人恍惚了,不知身处何时何地。据说,1752年,药剂师就是在这家店的地下室里发明了里加黑凤仙花酒(Riga Black Balsam),在当地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茅台。这种烈酒是调和鸡尾酒的好基料。
从左上:市政厅,拉脱维亚被占领时期博物馆,里维广场,三兄弟里加老城是建筑爱好者的立体图书馆,也是摄影爱好者的静态模特。在马扎皮尔斯街(Maza Pils iela)的三兄弟建筑师里加城里最古老的中世纪住宅,同行的某位摄影大哥拉着我在两天之内拍摄了三次三兄弟。三兄弟中的大哥,是一座白色方形的石屋,带着阶梯式的山墙屋顶和哥特式的壁龛。“大哥”出生于大约1490年,当时的里加与荷兰商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所以这座建筑也体现了荷兰文艺复兴式的特色。建于1646年的“二哥”则是三兄弟中财力最丰厚的,浅黄色的门面真气派。“三弟”建于17世纪后期,是三个兄弟中最窄小的一个,薄荷绿的巴洛克外表很是显眼,而且更有趣的是,几个窗户正好组成了眼睛鼻子嘴,活脱脱的一个面具,据说是当年屋主为了辟邪而特意设计的。三兄弟建筑群亲密无间,一起历经岁月变迁,现在已经成为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和国家文物保护监督局。
从左上:拉脱维亚国家剧场,里加城堡,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东正教堂,拉脱维亚大学和许多的欧洲老城一样,里加曾经有完整的城墙和8个城门,如今仅存一个瑞典门。这个城门建于1698年,当时正是出于瑞典统治时期,因此而得名。传说是一个富有的商人自己私下建的,为的是便于直接进入储物的库房。新婚夫妇来里加游览的时候,一定要从门中走过,据说会带来好运气。虽然不知道这个风俗为何而起,但是我还是很认真地走了一遍。
瑞典门喜欢一个城市,不需要太复杂的理由和太久的时间,也许就是因为每个转角遇到不同的风景,也许就是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加老城不大,兜兜转转,漫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随处可见居民在窗台外面放置的花花草草,轻轻抚摸小店铺门口或传统或可爱的饰品,我想我真的是在24小时之内喜欢上了里加。
鸟瞰里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