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蕴含着丰富的生产劳动信息和生活经验。人们爱用“半斤八两”表达“差不多”,可半斤是五两,怎么会和八两差不多?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又称为腊月?《懂一点历史文化常识》
常识:跬步集33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听说过“半斤八两”这个成语,一般用它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用作贬义词,表示两个事物都算不上很好。有人可能觉得古代人不会算数:半斤是5两,和8两差别可不算小。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8两等于半斤呢?
判断一个东西的重量,需要有个标准,古代皇帝夺取天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制定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都要执行统一的标准。有了统一的标准,才容易进行统治,所以秦始皇才会那么重视度量衡的统一。因为米颗粒的大小和质量非常均稳定,古人便规定100个米的重量作为一铢,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古代宫廷中有一种叫黄管乐器(一般也是礼器),重量是12铢,两个黄管的重量就被规定为“两”。而“斤”这个字的本义是斧头,所以作为重量单位的“斤”很可能就是用一个斧头的重量作为标准的。古代大多都采用16两一斤的换算关系,其原因,有人说是在秦始皇确定度量衡标准的时候,念念不忘要做到“天下公平”,而这4个字的笔画数正好是16笔,这应该只是个传说。
16两作为一斤的换算关系传承了几千年。直到1959年,在确定我国新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为了简便,也为了和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公制”接轨,所以确定一市斤为10两,两市斤为一公斤。尽管如此,成语中还是顽强地保留了古代的说法,“半斤八两”还是差不多的意思。
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又称为腊月?
农历的十二月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腊月、冰月、余月、冬素等30多种称呼,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属“腊月”。十二月为什么被称为“腊月”呢?
“腊”这个词有好几种含义。一种含义是“猎”,中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平时主要忙于农事,春种、夏耘、秋收,到冬天了,粮食已经收藏好了,没什么农活,就开始组织狩猎活动。狩猎是为了获得野味,也是为了进行军事训练。
第二种含义是蜡祭。到了年头岁尾,人们便要组织祭祀,祭祀的对象有祖先,也有百神。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祭祀的时候最主要的祭品是猪牛羊等,这也和打猎有点关系。
第三种含义是腊肉。平时吃不完的肉食采用盐腌、烟熏等方法加工之后,就变成了腊肉,可以储存很久。冬天没有别的事情,正好可以做腊肉。
此外,佛教还认为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佛教传入中国后,每逢这一天佛教信众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最有名的就是施粥,将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熬制成一大锅粥送给人们喝,后来这种粥就被称为腊八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