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最喜的是过年。每每到了腊月中下旬,就开始掰着手指,数着日子。新年意味着新的衣裳,新的鞋子,满天的烟火,美味的吃食,以及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小小的心儿,欢呼雀跃着。
过年年味最浓,心情最欢的,莫过于从除夕到春节的跨越。大年三十下午开始,全家就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
写、贴春联。幼时,春联都是父亲自己写就。彼时,我就会在旁边静静地看,一笔一划,笔走龙蛇。有一次,写的间隙,父亲问及“虔诚”之意,我用闽南语解释了一遍。大致看我说的没错,父亲微笑的点点头。在他写的时候,我就帮忙整理横批,门叶,联对。外面的门,一个横批,一对联对,再加一个门叶,是贴的标配。接下来,就是贴了。贴的粘合剂很特别,值得一提。那是用农家自己种的地瓜粉,兑上开水,和成糊状的,极具粘性。这时候,再配上一把大刷子,就可以开贴了。当然,贴对联的时候是快的。需要注意的只是根据平仄区分上下联而已。
换新衣裳、新鞋子。这是小时候挺开心的事。正常,在年前一礼拜就会去圩里买回来。“圩”是南方集市的称呼,闽南语保留下来的“赴圩”,大概就是取自这个意思的。年前买衣服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意思的还不在买衣服本身,而在于父亲讨价还价的艺术。在他那里,我明了何为“对半砍”!买回来的衣服鞋子,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包装好,原封不动地搁在袋子里,生怕落灰,满满的仪式感。等到除夕夜换洗的时候,再取出来穿。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后,感觉周遭的一切都是新的了,年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了。
年夜饭。年夜饭,不消说,自然是过年的重头戏。一年一次的年夜饭往往比一整年的任何一顿饭都来得丰盛。过年可以吃很多好吃的,这也是孩子们期待过年的一个原因。这在年夜饭桌上,体现的最是明显。当然,孩子们更喜欢的是一家人围炉那其乐融融的氛围。年夜饭的准备,是件大工程,正常下午三四点就开始张罗了。到了六七点吃年夜饭的时候,鸡鸭鱼、卤面、炒米粉等主食,还有其他叫不出名字的菜肴,就在母亲的手里,一道又一道地端了上来。当圆桌上被饭菜摆得满满当当,此时,再开几瓶小酒,添上几只酒杯,年夜饭就正式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甘蔗比身高,一年更比一年高。甘蔗是年前就准备好了的。吃完年夜饭之后,就开始拿甘蔗比身高,寓意“一年长得比一年高”。小时候,个头还小,和两米多高的甘蔗没法比。这时候,家人就微笑地说:“脱下鞋子,站到床去,和甘蔗比比高,看看有没长高。”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具体有没长高,以及长高多少,自然是无法看出来的。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习俗,而且是小孩子的专属,让我格外记忆犹新。后面,我长大了一点,到了上初中之后,也就没那么正式了,慢慢减了这仪式。
看春晚,倒计时。看春晚是我持续到今,雷打不动的一个仪式,看完了春晚,倒计时完了,才算完整地把年给过了。春晚里,自是欢歌燕舞的,但,最喜欢的还是相声,往往在幽默风趣的相声和小品中,在会心一笑中,让时光倏忽一下滑向了崭新的下一个年。
拜天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大人们都很重视。按说法,拜天公是在零点准时进行的。但是,基本上家家户户在晚上23点30分过后,就开始准备拜天公了。这仪式隆重得很!方桌上摆满水果,甜食,鸡鸭鱼等物品,还有清茶美酒,清茶美酒的正前方放着香炉。这方桌,讲究点的是用八仙桌,也有用普通的四角方桌代替,但是,桌子朝向大门外的一边,都会系着一块红布,红布上绘着八仙图。一切准备就绪后,拜天公就开始了。我父亲站在桌子后面,双手合十,开始拜,口里细声念着的,当然是全家来年的祈福词了。快拜好的时候,往往会拉上我和我哥,也让我们双手合十,然后再小念一会,为我们再次祈福。在这个时刻,我的心满是宁静和虔诚。所有的仪式好了之后,就开始燃烧锡箔,燃放鞭炮。此时此刻,四山红遍,烟火照亮四边的天,周围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好不热闹!过年的气氛也一下子到了高潮。
大年初一串门,品茶吃甜食(各种糖果、蜜饯和饼干)。初一早上,是赖床不得的,最迟八点多就起来洗漱吃早饭了。吃完后,就开始各处串门,正常都是由近到远。早上,先在自己的小组上逛,下午再去村里其他组有交游的人家看看。安溪人,天天是离不得茶的,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茶具放着。大年初一更是如此:好茶泡着,白亮的茶杯摆着,漂亮的果盘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甜食。一有人来,热情招呼,搬椅子、泡茶、递茶,让吃甜食,一派欢喜的气氛。边吃着茶,边聊着家长里短,热热闹闹开启了新的一年。
初一一过,到了初二,年味就开始淡了下去。但是,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短短的两天,已然给了儿时的自己太多美的记忆。随着年岁的渐长,对过年的那种兴奋和激动,也慢慢减弱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感慨:年味一年淡似一年。从某种层面看,年味或许并没变,变的只是我们的心境。
窗外的烟炮声又密了起来,又是一年过年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