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走月亮》。
早上,去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发现有一些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可能,在他们看来,预习作业等于没有作业。
我和数学老师协商,要了她的早自习,把预习要求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步一步地预习。
昨天晚上写了这一课的生字。沿用前一任语文老师的习惯,要写笔画。
我发现,很多同学写笔画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在写。学校发的《字词句篇》上面,没有生字的笔顺。同学们没有参考,只能根据自己的习惯写。
上课时,我讲到部分生字的笔顺,他们看到“卵”字的第六笔是竖,都很惊讶。
讲到“淘”和“萄”是形近字,有一个女孩子问:“匋”字应该先写里面还是外面。我很意外,从来没有学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尤其,她还是一个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
班上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写字就更一言难尽。“口”字,他们写完一竖,直接画个圈,而不是接着写横折,最后写横。
他们还写了很多奇怪的笔画和顺序,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为什么写字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个难题呢?
我想,这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学校要求,上课要用多媒体,还专门给每个班发了表册,记录哪些课用了多媒体。现成的课件也让越来越多老师产生了依赖,没有课件就上不了课似的。
于是,板书的内容就被课件取代了。屏幕上呈现出来了,还有必要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吗?不仅慢,还会弄一手粉笔灰。
学生看见的是整个的字,而不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字。他们只看到这个字是这个样子,由这些笔画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于是,只能自己“摸瞎”写字。
几年前,听一个评委点评语文赛课,她说,现在贴板书的老师越来越多,有些老师,甚至所有板书都是贴的,整堂课下来,没有写一个字。但是,你们要知道,你们上的是语文课,字写得再丑,也要写给学生看。
我上小学时,有一天,家庭作业里有个生字“垒”,要写。
我看着这个字,不明白应该怎么写。鬼使神差地,我认为土字上面是三个三角形。
于是,我画了三个三角形,在下面写了个土。这就是我第一次写的“垒”字。
我十分疑惑,怎么会需要画的字呢?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个字,在黑板上写给我们看。我恍然大悟,原来上面不是三个三角形,而是撇折、点。
这个字,我至今记得很清楚。
于永正老师曾说,教儿童学语文靠的是“示范”。
我现在才明白示范有多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