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很容易上手,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在实践过程中,常见问题就会陆续出现:
5分钟的休息时间结束了,我们回不去怎么办?
25分钟工作时间结束了,我们跳不出来怎么办?
总觉得25分钟的番茄太短?自己一专注就是2小时?
先说5分钟休息后「回不去」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番茄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之间如何切换?而切换的问题,本质是5分钟休息时间出了问题,理解或执行不到位。
1、将番茄的5分钟休息提高到战略高度
因为5分钟休息,不是娱乐,而是放松和恢复,所以这5分钟的放空,它不会导致我们很难马上切换到工作状态。因为你不是从娱乐到工作,而是放松后回到工作,是工作状态本身的张弛有度。
2、如果实在珍惜时间的话,还有一种模式切换:专注模式 vs 发散模式
可以在休息时间去沉思,给脑子里装一个问题,这样,更加不会打断工作时间的专注。
典型的例子就是牛顿。他是散步休息的时候,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而不是靠一直闷在书房里面抓耳挠腮。很多时候,让工作张弛有度的休息,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成果产出。
在认知科学中,人脑思考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专注模式(focus mode),全情投入,心无旁骛;一种是发散模式(diffused mode)在放松和休息中发酵思想,迸发灵感和解决方案。可以说,番茄的25分钟工作和5分钟休息,就对应着认知科学中的专注和发散模式。
此外,5分钟的休息,还是一种「及时止损」的机制,能拯救低效专注的功能。在现在这种普遍工作压力大、负荷高的职场环境下,分神和不专注已经成了职场的家常便饭,「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直到该下班了,才发现啥事情都没干。很多时候,大家在坐在电脑前长时间工作,投入时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很有可能你自己已经不专注了,但是自己没有认识到。
有了番茄之后,如果你遵守番茄的规则,那么,你最多走神25分钟。因为番茄会提醒你休息!你可能这25分钟效率不高,但是一个5分钟的休息切换,就能够将你从低效中拯救出来,及时止损。所以说,切换问题,本质上就是因为对5分钟放松时间的理解和执行不到位,如果将5分钟的休息,提高到战略高度。5分钟休息,对培养长期高效所需的内在节奏感至关重要。
25分钟专注后的「跳不出」难题怎么办?
25分钟工作时间结束了,但是没注意到,或者,还想继续工作,不想休息?总觉得「25分钟的番茄太短」?自己「一专注就是2小时」?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你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你的学习和工作,到底是「百米冲刺」呢,还是「人生马拉松」?如果不是百米赛跑,有没有必要一口气不喘地冲刺?他说即使是在截止日期前赶工交活,也是要注意节奏的,也要番茄的帮助。例如,他以前做财经翻译的时候,彭博周刊发来1.5w字的稿子,中午发来半夜就要。这种急活,有两种方式让我们选。第一种,可以一口气不喘,一口水不喝,死命干;第二种,平静下来,沉着冷静,打开番茄,按部就班推进。不知道我们会怎么办?他都选第2种,结果呢?每次都让自己和客户非常满意。
用日本剑道高手宫本武藏在《五轮书》里的说法:哪怕面前千军万马,我只要斩杀眼前一人。
是的,哪怕是半夜12点前要交稿2w字,只要做好眼前这一个番茄。而对比之下,第一种的冲刺方案,后果一般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还有,一天做番茄维持了10个左右,剩下时间要做任务切换,脑体结合,劳逸结合,不同类型的任务相互切换。纯脑力的高强度番茄活动,一天做10个足够了。以慢为快,稳扎稳打。所以说,番茄最大的一个功效,就是帮助我们培养长时间高效工作的内在节奏感。有了番茄,25分钟,5分钟,25分钟,5分钟,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在节奏,这就是我们自己体内的效率生物钟。
老师朋友的例子,一个国内顶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参加完他的课程,过了两个月,她跟他说,番茄工作法成了她最简单也最强大的时间管理工具,小小的番茄钟,找到她自己的节奏,除了她的医生本职工作之外,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之外,她还是个微博小V,还自己开了一个小而美的淘宝店,出售自己设计的手工布艺作品,还在写自己的电影剧本。虽然别人看来,她极度繁忙,但是,她却一直在平静中,不紧不慢地,过着自己独特而不平淡的生活。
一个是在备考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每天迎着朝阳去图书馆,回宿舍时已经披星戴月。感觉自己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每次一学就专注2小时以上。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学习存在严重问题:时间长了动力不足,坚持不下去,关键是学习效果不好,很累!所以,通过使用番茄,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感觉到有节律和与其学习2小时之后由于太疲惫而被迫休息,或者甚至刷手机到停不下来。都是取决于你有没有真正的掌握番茄的工作原理。所以我们要想清楚的是,别指望一口吃成胖子,每隔25分钟休息5分钟。这样的学习和工作才会更有节奏感,更轻松愉快,也更有成效。
而且,我们学东西的时候,学三天没问题,然后出去呼朋引伴,high了两天。然后呢?然后再也捡不起来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古人的智慧确实了不起,8个字就定义了80%人常见的学习问题。
所以,从1天的维度来看,25分钟太短,想要抓住两个小时。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生长跑、人生马拉松的角度来看,从一个月、一年的维度来看,25分钟加上5分钟,其实是让你去学会放松和快速恢复,帮你去建立长期高效的内在节奏感。而这种内在的节奏,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
判断「什么场景适用番茄,什么场景不适用番茄」的底层原则。
先分享一些典型的适用番茄的场景,用8个字就能概括:独自、专注、积累、习惯。
第一种,独自,也就是那些需要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
第二种,专注,也就是那些需要专注的任务。
第三种,积累,也就是那些需要靠有效纯时间积累才能够实现的任务或者目标,
第四种,习惯,也就是那些需要养成新习惯的场景。
再来看看不适用番茄的场景 的底层原则。
那么,哪些场景一般不适用番茄呢?典型的非番茄场景就是沟通协作,与人交流。
我们在团队协作的时候、跟客户交流的时候、开会的时候,绝对不需要用番茄。如:一项任务,在不同环节,是需要不同的工作或思考模式的,如头脑风暴、跟人思想碰撞的阶段,还有搜集资料、研究素材的阶段都不能去做番茄。
曾经,老师从头到尾观察了一次百万阅读文章的诞生。一天下午,他和朋友博主阿禅在聊最近的互联网圈子里发生的一件大事,大家你来我往聊了一阵,中间还穿插着两盘桌上足球游戏和一顿简餐的晚餐。然而,晚上7点,阿禅忽然不见了,后来他发现阿禅一个人找了个角落,开着番茄,神情严肃,在键盘上一阵阵猛敲。然后,晚上10点半,一篇长达8000字、认识深刻、观点独特、素材资料运用精准、排版精美的公众号文章预览就发到了我的微信上。发出后,当晚就突破了百万阅读。即使是写了十几年博客、得过国际博客大奖的老互联网人,写文章时对番茄工作法也如此青睐,我们普通人怎么能随便忽视番茄的力量呢?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潜在的适用或不适用番茄的场景是无穷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掌握适用不适用番茄场景的原则,就是8个字:独自、专注、积累、习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主判断,独立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