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部分人于一世,但不能欺骗所有人于一世。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唐,李林甫谄媚于上,使玄宗失去对宰相张九龄的信任,而以自己代之,贬张九龄为刺史。这位奸相在位十九年,“晚年溺于声妓,姬侍盈房。自以结怨于人,常忧刺客窃发,重局复壁,络板瓮石,一夕屡徙,虽家人不知之。
就我本人而言的话,我是更加喜欢乱世枭雄的。比起圣明君主来说,成为一代枭雄更加依仗个人的能力与处事方式。比如秦始皇嬴政、魏武帝曹操,两位都是我很喜欢的人。他们虽有不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作风,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秦王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但是这不能掩盖他们除了这些之外做的好事,不能掩盖他们的个人能力。曹操作为一代奸相怎么能久立于朝廷不败而且将曹魏政权发展的更加壮大?秦始皇怎么可以一统六国,实现第一次全国大统一?
现在的人讲究辩证看待事物。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上文书摘中的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宰相、奸臣,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
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1],起家千牛直长,历任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拜礼部尚书、同三品,成为宰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代张九龄任中书令,封为晋国公,后迁尚书左仆射。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阻止边帅出将入相,导致安禄山势力逐渐坐大。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之后遭到杨国忠诬告,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对李林甫的介绍,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似乎就是一个古代官二代不断晋升爬位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奸相误国的故事。但是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一句话——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你可能不知道,这位丞相去世之后,唐朝便由盛转衰了。他被看做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人物。
人们诟病他最多的一条便是嫉贤妒明,最明显,传播最广的便是张九龄,张九龄靠他的勤奋学习,正正经经来通过科举当官的,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是李林甫不一样。李林甫没有读什么书,靠着他的沾亲带故的关系而进入仕途了,靠着他“官二代”的身份进入官场,最后代张九龄作相。所以,这就决定了两人的泾渭分明。
在芸芸唐玄宗在位时任用宰相中,多数都是一月两月唯有李林甫以十九年宰相而突出。
唐玄宗在位期间宰相列表李林甫和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一样,都是作为各自时代政治责任的背锅者而存在,承受了时代的所有罪责。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他所作所为其实是契合玄宗的心思,所以他才能在位多年而不倒。
李林甫的确是是奸臣,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是能臣。不然依唐玄宗的多疑性情不会放他在位十九年。
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全部法典。他会同一批法律专家,对法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工作。被删除的无关紧要的条款不少于1324条,另外2180条得到修正。经修订的法典于737年送呈皇帝,计有: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这些法典在737年秋向全国颁行。这证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因为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这次制订的法典实行的时期特别长,因为它一直到14世纪初都保持着权威性,虽然其间作了若干较次要的校订。但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次修订法律是唐代最后一次试图提供包括在令和式中的标准化的、全国一致的行政法规的活动。在唐以后历代皇帝时期,地方活动的日益多样化使这一工作不可能进行下去。——《剑桥中国隋唐史》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旧唐书》
“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这般城府深沉的李林甫,也才会让目无纲纪的安禄山都觉得敬畏。有种说法言说,李林甫在世一日,安禄山不敢反一日。不过是否为实已无法考证。“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李林甫很重视对制度典范的维护。最终死后被杨国忠诬陷,天下人都觉得冤屈。证明当时李林甫是有一定威严和人望的。对比没有底线,大肆敛财的杨国忠,李林甫也背后整人,但做事实。李林甫也心狠手辣,但维护规则流程。李林甫也敛财,但是通过开源节流的财政制度创新,而不是粗暴的透支榨取地方财政,搜刮民脂民膏。
题外话:
有个人跟我说的对,我不能仅仅为了日更,为了钻和贝去写这些东西。可以考虑契合时代背景,可以考虑兴趣爱好。我觉得或许他更希望我手写我心,写的是我喜欢的东西。
以后应该会很少发水文,可能日记性质的会增加一些,喜欢我的我欢迎,不喜欢的我也不强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