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作者:彼得·布朗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
记笔记、划重点、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成功学习是需要科学的方法,这本书被作为《刻意练习》的升级版,全新开启了我对于读书方法的一些新认识,下面介绍给大家。
读《认知天性》|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勤奋备书、重复阅读,大脑真的记住了吗?
从小我们的长辈、老师都会教导我们,不会做的题多做几次就懂了,你真的懂了?
一本书拿在手里,一边用荧光笔做记号,一边阅读,待你合上本书的时候,你还能记住多少?
书中以举了一个实例:
第一组人:一次性连续读10遍;
第二组人:每隔10天读一遍;
一个月后用考试来检测成绩,第二组人的成绩明显比第一组要高于很多。
为什么重复阅读比间接阅读的记忆点要差?
这让我想起,为什么读了很多书,每到需要用到某种知识点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
作者给了我们答案:因为重复阅读让大脑产生一种认识错觉,以为你记住了。
在大脑里,有一个叫:元认知的体系,它很容易让人进入误区:
1、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
2、让自己产生错误的学习方法。
所以,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二、后刻意练习:学习是要有挑战性的。
书中提到,学习过程越轻松(例如:记笔记、划线等),大脑没有感受到痛苦感,是不会真正运作起来的。
在《刻意练习》中提到过重复练习,而此书指出: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作者用实际案例作了说明:
例一:
两团队练习投球,第一组持续练习3英尺投球;
第二组分别练习2英尺和4英尺投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集体进行考试,第二组成绩总合高于第一组。
例二:
实习医生进入正式岗位前都需要上岗培训,
第一批实习生连续上4节课;
第二批实习生每一个星期上一节,
培训结束后,参加岗前考试。
第二组实习生明显超越第一组,并且第一组实习生有16%的人手术失败。
在两个案例中,对于进行短期记忆、集中练习的第一组,进行间隔练习的第二组总体成绩都要优异。
对比集中训练的刻意练习,间隔练习和不断自我检测才能让大脑产生痛苦感,形成大脑的主动检索功能,学习效果就能加倍。
在大脑将短期记传向长期记忆存放时,它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及时间。
用中国古人说的: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我想就是这个理。
除了间隔性的长期记忆,作者建议人们在巩固的过程中,学会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更好的长期记忆学习。
三、关于是否给孩子的自由学习权利
现在学校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做为年轻一代的家长,我们的工作压力也是无需置疑。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思想的转变是一种进步,也有可能是一种责任的懈怠。
书中专门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做了一系列的讲述。
我们是否应该把学习罗盘交给孩子自己呢?
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的大脑中有两个系统:
系统1:无意识的,偏向于直觉;
系统2:有意识的,偏向于理性。
在孩子的思维还没有成熟前,他们更偏向于系统1。用直觉来感受自我的认知、时间、对于自己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因为孩子更容易进入“记忆扭曲”的感知中,所以家长在孩子还不能成熟思考问题前,要科学的指导,不能让其随心所欲,给孩子建立正确的罗盘体系。
四、智商是天生的吗?
一直以为,都以为一个人的智商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遗传基因。
彼得·布朗告诉我们:智商不是绝对值,它是相对值。
新的科学智商分为三类:
1、分析型:读书、学习型;
2、创新型:创造型,不适合考试;
3、实践型:实战、动手型。
科学的智商测试已经不是静态测试,而是动态测试。
因为人是多变的,通过动态测试,知道自己的缺点,然后努力进步,下一阶段就会有新的智商动态结果。
环境 〉基因
不要被出生的数值给欺骗了,基因只是相当微小的一部份,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是他身处的环境。
五、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1、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用搭积木的方式,把知识架构建立起来。
2、像专家一样思考:自律、严谨、加强自我磨炼。
3、终身学习:学习有益大脑,不断的学习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越学习,越聪明。
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