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365天读书计划每天写1000字读书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的平行世界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的平行世界

作者: 小邪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14:03 被阅读779次

写在前面:

鱼的记忆有七秒,不过人的记忆也并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长久。虽然大部分时间我们自诩比鱼高级。

无论发生多么悲惨的事,无论在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是多么地悲愤交加,多么地义愤填膺,多么地悲伤难过。作为悲剧故事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时间一过,“热点”一过,人们总会忘记。忘记是如此不费吹灰之力,所以铭记才那么难得。

世界上每一天都有无数人出生,同时又有无数人死去。从宏观的统计角度看,个人的生死是如此微不足道。但从地球之外俯视,生命的消亡好像又有了神圣的意义。逝去的虽然不存在了,却永远不会消失。记忆会让他们永远存在在我们心里。

01

我无法理解《洛丽塔》。

不管是纳博科夫的小说,还是那个被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电影。不管作者用多么优美的语言去描绘亨伯特对洛的痴念,也不管从开始到结尾亨伯特为了把洛留在身边做了多少疯狂浪漫的“情事”。比如那场漫长的环美汽车之旅(或者说汽车旅馆之旅)。

因为在整件事情里洛是失语的。从亨伯特把洛带离露营地到洛被变态编剧拐走,整个过程里说话的一直是亨伯特,我听不到洛的声音。或许从文学意义上,从叙事角度和心理描写上,《洛丽塔》是成功的。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却让我觉得无比恐怖。

什么禁忌之爱,什么生命之光欲望之火,说白了就是继父间接导致妻子死亡然后又诱拐迷奸继女并对其进行长期洗脑和限制人身自由的故事。明明是cctv12《法律讲堂》里的经典案例,怎么披上个遮羞布之后就让大家感动的涕泗横流了呢。

电影《Lolita》

幸亏中文世界里还有这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于《洛丽塔》就像《小团圆》之于《今生今世》——自恋老男人的一面之词不可信。

某种程度上洛和思琪很像。

她们都在青春萌动的关键时刻,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刻,被一个心理变态的犯罪者诱奸,从此以后误解性,误解爱,看透人性,对人生绝望。

但是某种程度上她们又没那么像。

单亲家庭的洛需要靠叛逆疯癫来吸引母亲的目光,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像一头小兽。思琪父疼母爱家境优渥才华横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温柔的好奇像初生的牛犊。

她们都很惨,却又各有各的惨。

洛的惨在于母亲死后自己无依无靠只能跟继父相依为命,并用这个老男人喜欢的方式获得【爱】和【钱】。这个方式就是跟他上床陪他睡觉满足他的欲望。代价是【自由】。回家的自由,交朋友的自由,受教育的自由,身体的自由。

电影《Lolita》

思琪的惨在于为了让自己从被诱奸的屈辱中解脱,只好说服自己那是老师爱我的方式。爱你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记住这句话“痛”就可以是假的,或者假装它是假的,活着就会变得很容易。

可是后来才发现,原来老师是见一个“爱”一个,甚至可以同时“爱”几个。

林奕含(1991-2017)

他口中所谓的爱不过是掩饰暴行的巧言令色。

02

思琪的制服裙第一次被李老师扯掉是在十三岁,十三岁,还没从洛丽塔之岛退下来的年纪。她照例拿作文给李老师修改,只是那天的桌上没有纸笔 。老师把她逼到墙角,“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思琪说,那感觉就像溺水。在同龄人跟小男生传纸条的时候,思琪必须学会要怎样在不弄疼老师的情况下帮他摇出来。

老师说强奸她是因为爱她。

“美丽是不属于它自己的。你那么美,但总也不可能属于全部的人,那只好属于我自己。”

他说如果思琪是曹衣带水,那他就是吴带当风,他说思琪是他下一个教师节最好的礼物,他说他在爱情里是怀才不遇。思琪崇拜文学,也崇拜教文学的李老师。可是崇拜不是爱,她也不是那种会把阴茎当成棒棒糖的小孩。

如果暴力用甜言蜜语来包裹就可以感受不到痛苦,或许爱上施暴者就是最好的镇静剂。恍然间她决定爱上老师。你爱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可是谎言就算说上一千遍谎言依然只是谎言,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真的。

故事的最后,思琪进了精神病院。大楼里的一切都没变,只是思琪的身份变了。她成了人们口中的精神病患。初恋&乐园 ——所谓乐园不过是暴力包围的地狱,而初恋是欺骗掩盖的强奸。


在思琪的故事里,有几个女孩的人生与她平行或相交。她们是博士没毕业就匆匆嫁人的伊纹姐姐,是与思琪形影不离的她灵魂的双胞胎怡婷,是还互不相识却被同一个男人诱奸的饼干和晓奇。

我不知道这几个女孩里最幸福的是不是怡婷,但一定不是伊纹。虽然伊纹家境优渥,虽然伊纹才貌双全,虽然伊纹在最美的年纪嫁给了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甚至在婚姻破裂之后还幸运地遇到了爱情。

伊纹跟思琪亦师亦友,是思琪生命的另一个可能性。可是这个没遭遇过李国华,少女时代像洋娃娃一样的女孩结婚之后过的并不幸福。

新婚刚开始婆婆就对着伊纹的一柜子含沙射影“女人的肚子是用来生孩子的,不是用来装书的。”新婚没过几个月老公就开始打她,一直打到她怀孕,后来又打到她流产险些丧命。

思琪早就明白伊纹姐姐高领长袖下藏的淤青,为了不给她再增加负担,她把李国华的秘密独自压在心底。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唯一能把她从地狱里救出来的机会。

故事里的另一个女孩怡婷是思琪灵魂的双胞胎,也是整个悲剧故事中唯一的幸存者。林奕含说怡婷这个角色更多地是一种大众化的存在。名字大众化、长相大众化,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懂思琪的朋友,她想知道当怡婷知道思琪所遭遇的一切的时候会是什么反应。那么怡婷是什么反应呢?

怡婷——思琪灵魂的双胞胎,直到警察在山里发现丢失了三天的思琪打电话给她,她才发现原来思琪疯了。在读到思琪的日记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你没有告诉我?”

03

我不知道自尊心是不是另一种敏感,但我觉得敏感一定是内心深处对自己与他人不同之处的焦虑和自卑。

林奕含说要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从写书到出书,到后面的签售、采访、宣传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缺席。在林奕含生前为数不多的采访中,她总是彬彬有礼、柔声细语,讲话富有层次和逻辑。你很难将眼前这个笑靥如花的女孩跟精神病人联系到一起。

在游击文化出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前,林奕含收到了宝瓶文化社长朱亚军的退稿信。出版社觉得考虑到林奕含的精神状况担心后续的宣传和网友对她个人身份的好奇会对林奕含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最终拒绝出版这本书。林奕含觉得这是对精神病人的歧视。

可是几个月之后她死了。

林奕含Facebook内容

我始终觉得林奕含的自杀是因为心里绕不过去的被抛弃感。

对文学的失望,是。对人性的失望,是。对自我的厌弃,是。对过往自己,那个小女孩的自己的怀念,是。对自己反抗的无力感,是。对那个人的恨意,是。对那个人心有恨意却又无能为力,是。

可是所有这一切都绕不开一个被抛弃感

最肮脏的不是肮脏,是连肮脏都嫌弃她。最痛苦的不是地狱,是连地狱都抛弃她。被强奸的痛苦一直都在从未消失。或许一开始为了消解屈辱,度过痛苦,她告诉自己应该爱上老师的时候,这才是更大悲剧的开始。

是什么?爱是一种认同。【认同】与【爱】互为因果。你会因为认同一个人而爱上ta,也会因为爱上一个人而认同ta。

那么到林奕含这里,在她听信了陈国星,也就是小说里李国华这个角色的甜言蜜语的时候,她催眠自己,暗示自己,老师爱我,我也要爱他。不是我爱他,而是我【】爱他。相爱的两个人的性行为叫【做爱】,不叫【强奸】。既然你爱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那么接下来一切她都可以承受。

一切都可以承受的意思是一切的【痛】和一切的【屈辱】。这个屈辱包括被陈星(李国华)绑成大闸蟹拍裸照(小说里的情节,这里代指性虐待),这个屈辱也包括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他想要她就要给,这个屈辱甚至包括要突破做人家第三者的道德底线,面对老师的妻女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可是所有的一切她都承受了下来。

为什么?为了【爱】。只要有【爱】作底,她相信这些屈辱这些痛苦自己都可承受。虽然整晚整晚的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不同的人强奸(小说里思琪的梦境)。为了不做噩梦,她整晚整晚地酗咖啡。

【爱】与【痛】不可共存。如果爱是真的,那么痛就是假的。可是痛怎么能是假的呢?会哭是因为伤心过或正在伤心。会恐惧是因为恐惧过或正在恐惧。会害怕是因为害怕过或正在害怕。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显示着或者说预示着,危险随时都会再次来临。

【痛】是如此真实,它怎么会是假的呢。一个人骗谁都不要骗自己,骗自己只能让自己难受,对自己诚实就是对自己负责。

可是在林奕含这里,她没法对自己诚实,没法对自己负责。因为对自己负责的后果太痛苦了。如果这是强奸不是爱,忽喇喇似大厦倾,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将土崩瓦解。所有的噩梦都是真的,所有的屈辱都是真的。再也不会因为男生的小纸条感动,再也不会因为陌生男人的搭讪欣喜。因为这些简陋的前戏最终目的也不外如是。小纸条上诗句随便一瞟就知道是出自哪里。

身体是18岁,灵魂是80岁。所谓的80岁当然是一种不怀好意。不怀好意的是她自己。

她说,

“我是嗖掉的橙子汁和浓汤,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个灯火流丽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人看得到也没人需要的北极星 ”。

被拒绝的男孩讪讪地走开。没关系,是我配不上你。

我相信书里饼干和晓奇的经历,在不同程度上,林奕含一定深有体会。走在街上看到李老师(李国华)挽着另一个女孩子的手臂走上出租车,隔着公寓的门苦苦哀求“我爱老师”得到的回应却是越开越大的电视新闻,原来三天一小问两天一大问用来嘘寒问暖的电话号码再打过去只剩下盲音。

要抛弃一个女孩手段不过如此。

【抛弃】的意思是扔掉不要。扔掉不要的意思是以前【要过】,现在没用了,厌倦了,不喜欢了,所以不【要】了。像丢掉一只猫,一只狗,一袋垃圾。这是抛弃。

爱是一种对等的互动,所以相爱的人分开叫【分手】。

被抛弃的女孩们终于不得不承认,那些口口声声称之为【爱】的东西不过是虚妄者对暴力的矫饰。原来【爱】是假的,【痛】才是真的。可是承认【痛】是真的,【痛】只会比原来更痛。在那场虚伪的爱情和真实的屈辱与暴力里,【自我】已经被重新定义。现在的我不再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再也回不来。

“她花了大半辈子才接受了一个恶魔而恶魔竟能抛弃她。她才知道最肮脏的不是肮脏,是连肮脏都嫌弃她。她被地狱流放了。有什么地方比地狱更卑鄙、更痛苦呢?”

于是被抛弃的晓奇选择放逐身体去滥交,被抛弃的思琪放逐意识变成了精神病患,被抛弃的奕含,精神病患的奕含放逐了自己选择了自杀。

在被最后一棵稻草压垮以前,她一定有许多的不甘心。为什么是自己?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她想到了外貌,想到了性教育,想到了升学压力。是,都是。是外貌太好,是性教育匮乏,是升学压力太大。可是这些常识性的道理终究辨无可辨,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坏人挑中自己的借口千千万,自己被坏人迷惑的理由却只有一个。

“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林奕含说她的书里有好几个“套子”,在最里面的套子,也就是故事里,她最想叩问的是,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

在最外面的那个套子,也就是现实中,作为一个书写者她最想叩问的是,如果没有改变社会之类的宏大命题,那么我的艺术欲望到底是什么?

可问题是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因为他的心中无【耻感】,他头顶上既不会有灿烂的星空,心中也不会有道德法则。自然更不可能真正地相信中文。煌煌《红楼梦》在他眼里不过是“娇喘微微”,这样的人你跟他谈什么背叛中文?

更何况究其根本,文学也好艺术也好,他们都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文学水平的高低跟使用者本身的道德水准毫无关系。它不是宗教所以谈不上信仰,没有信仰也就无所谓背叛。

既然文学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那么也就无所谓有“用”。没有改变社会之类的宏大命题,文学就不是文学了吗?或许林奕含在这里叹息的只是自己的无力。可是这种无力势必走向另一种荒芜。一种真真正正的信仰的荒芜和生命的虚空。

在采访中,林奕含说,“思琪她注定会终将走向毁灭且不可回头” 。一语成谶。

可惜。

可惜这么一个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女孩子,一个把文学当做信仰来追求的至纯至善的女孩子,一个里外通透水晶一般至纯至净的女孩子。

从她选择离开那一刻起,从她的身份公开的那一刻起,她将永远以“台湾美女作家”的标签,以少女被诱奸的代表人不定时出现在大众视野。她将永远不再是她。活着孤独,死了依然孤独。对她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可惜。

而每一个了解她的人,与她的生命曾经有过交集的人,最大的悲痛是,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过的林奕含,独一无二的林奕含永远永远都不可能再有了。

愿逝者安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3b4ae025042d:谢谢你的文章
  • 清泠之声:不是房思琪吗?
    小邪啊:@清泠之声 是方思琪啊
  • 愿历尽千帆仍少年:真的看了《方思琪的初恋乐园》,感觉真心太悲惨了,悲惨到受不了去读的。只是片段就足够让人心疼林奕含,就足够感受到她那种活着的每分每秒的那种窒息感。
    小邪啊:@愿历尽千帆仍少年 她书里有密码
  • 苏林老师:我觉得这是写林奕含最好的一篇文章!看完后心情很沉重!鞭辟入里,深入骨髓。
    小邪啊:@雨木木沐风 谢谢了

本文标题:《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的平行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xerxtx.html